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約會時臉紅心跳,我真的愛他嗎?

約會時臉紅心跳,我真的愛他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善用他

最近有一項關於情緒的新理論,認為我們的感覺可以輕易的被外界影響,在這邊有一些方式可以解決這種困擾。
和別人在咖啡店約會時,心情會和平常不同嗎?

在研究所的生活中,麗莎的一位同事約她出去咖啡店聊天。雖然麗莎對這位同事並沒有超過朋友以上的好感,但是基於已經在研究室坐一整天,她也覺得出去走走換換環境也不錯。

在聊天進行當中,發現她竟然會臉紅,肚子有有些許緊張的感覺,她心裡在想:會不會我真的喜歡他呢。隨著約會的進行,麗莎最後答應了下一次的約會。

當麗莎回家的時候,仍感覺到有一點暈眩,她將鑰匙放在地上,隨後生氣地丟出去。她認為:我根本不喜歡他,這一定是一種病,在下周她的確沒有赴約。

為何有時候我們會誤認心情上的波動為陷入愛情呢,波士頓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家,也就是本案中的麗莎對此做一些研究,在她的新書,「情緒是如何產生的」(How emotions Are Made)一書中,對於有關約會的事件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情,本書中皆有提到。

雖然我們通常都認為我們知道我們自己的感受,但是麗莎認為例如生氣,焦慮,不滿足或是不舒服等心情有時不易區分,有時我們會因為錯誤解讀該情緒而導致複雜的結果。不過麗莎將此情況以實用的理論闡述,來幫助我們控制我們的情緒,同時,也能在生活上更加豐富與沉著。

麗莎的看法與達爾文的看法大相逕庭,達爾文在「人類與動物情緒表現」(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一書中,認為所有的情緒皆有足跡(fingerprints)。該理論認為所有的情緒都會顯現在臉部表情,肢體語言或是其他的生理線索,例如心跳或是手汗等等。

但是在實際研究中無法將此明確的區分,麗莎認為很難直接將一定的足跡是為某一種特定的情緒。任何一種情緒的來源可以非常廣泛,來自於腦部以及身體反應,同時有些反映有所重複。我們在表達情緒時,不管是興奮或焦慮,表達方式往往取決於周遭的情況以及環境,並且依據我們對該表達的期待有所不同。

麗莎決定做一個實驗,在她12歲女兒的生日宴會中,準備了一般的食物,像是比薩以及果汁。但是她將綠色的水果撒在起司上,讓她看起來像是發霉(mouldy)一樣,同時,她將果汁裝進醫療用採尿量杯中,另外本次宴會中的主菜(piece de resistance)是將兒童食物打成泥狀放置在乾淨的尿布上。

如同你想的一樣,孩童們覺得噁心,很多人根本沒有辦法去拿那些食物,因為他們已經模擬出那些東西的味道以及氣味,即便他們知道那是可以吃的東西,甚至有些人嘔吐(gag)

BBC Future做了一樣的實驗,雖然BBC的員工相比於12歲小孩有更強健的胃,但是受試者似乎仍然無法享受食物的美味。

我們可以想像受試者的反應,這樣的反應來自於我們的大腦重建我們的經驗,僅僅是想像小孩的大便就讓我們對食物的味覺有另一種重新的轉變(reinterpret)。產生出噁心的反應。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回到麗莎的約會情況,她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例如肚子痛以及臉紅,如果在普通的情況下,會被認為是生病了;但是換一個場景,如果在約會時,她腦中會建構出不同的情緒反應,認為這是一種浪漫吸引的感覺。如果依據傳統的足跡理論,不同的情緒會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呈現,麗莎的情況足跡理論就無法解釋。(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view, in contrast, the two feelings should have been easily identifiable thanks to their own unique fingerprints.)

肚子痛,可能是腹部受到感染的徵兆,或是因為離開家,感到思鄉或是寂寞所造成的。心臟異常的跳動可能是因為興奮且刺激的直排輪溜冰,或是婚禮演說前的焦慮感,也有可能僅僅是因為多喝了一杯咖啡,但是在生理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麗莎的理論有許多層面的暗示,我們藉由學習知悉情緒表達的方式,特別是憤怒或是噁心的感覺,這兩種感覺並不是天生(genetically pre-determined)就學會的。我們所熟悉的情緒觀念會因為我們所生長的社會賦予其意義。或許在不同社會中,給予該相同的刺激(same sensory input),社會將給予不同情緒評價。

我們的父母親,朋友,電視節目或是書籍資料,甚至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我們的大腦都會將這些事物分門別類,並且告訴我們如果未來在相同的情況下,該如何應對,哪些情緒應該出現。但是即使在同一社會,人生經歷不相同的兩人,可能對一樣的刺激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這樣的結論與生物學家達爾文大相逕庭,因為達爾文認為,例如生氣或噁心等反應為普世性的情緒表達,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應能夠了解。麗莎的實驗室拜訪了那米比亞的辛巴人(Himba),藉由照片統計出他們臉部表達的相似性。她發現辛巴人對情緒歸類與表達的架構,與一班西方國家人有所不同。例如他們看到一個人瞠目大眼(wide eyed stared)的照片,認為只是一般人直視對方的感覺,但是同樣的表情在西方國家人眼中卻是一個人恐懼或被驚嚇應該有的表情。在聲音表達方式與理解也有所不同。

麗莎同時指出其他文化所導致的差異,例如愛斯基摩人沒有明確的生氣(anger)定義,而大溪地人則沒有明確的悲傷(sadness)定義。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發現情緒的觀念隨者時間經過轉換了數次。他同時說到,在古希臘以及羅馬文明中,他們不常咧嘴大笑,這樣的證據可以推論出在當時,喜悅以及正面的情緒可能藉由其他方式所表達,值得一提的是,微笑(smile)這個單字也沒有出現在拉丁文中。我們現在所公認的笑容,露出牙齒,眼角微彎的笑容是在18世紀之後才漸漸流行,這也是在牙醫開始變多之後。

劍橋大學的分類學家瑪麗畢爾德(Mary Beard)認為,羅馬人並不是嘴角不會上彎,而是那樣的表情在當時沒有很大的意義而已,相反的,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微不足道的動作或反映,在羅馬時代是一個重要的表現情緒方式。

平息紛爭

麗莎的研究並不止於學術上,她書中所提出的建議可以讓我們更加聰明的控制(ride the tides)我們的情緒。

飢餓,勞累,生病的狀態皆會引發諸如,生氣,焦慮等情緒。可見如何穩定我們的心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穩定的方式可以藉由規律的運動或是健康的飲食。舒適的心境也可以減少我們身體發炎的機會。這些讓心情好的樂趣並不昂貴,他們可以很簡單,有很多實用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心情更加輕鬆。

靜坐沉思可以了解(deconstruct)並觀察我們身體的訊號,了解我們身體上所發出的物理情緒來源可以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很多看似與情緒無關的事情,實際上卻深深的影響我們的感覺,就因為其實我們的身體以及心裡有許多共通的連接點(porous)

麗莎也提到。使用不同情緒單字的好處,因為情緒並非天生的(hard wired)而是經過學習而來,使用不同情緒單字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身體所散法出來細微的情緒差異。別單純使用開心(happy)來認定我們的心情,而可以更加區分為,愉快(blissful),受到鼓勵的(inspired);別單純使用傷心(sad),而可以區分為,失望(disappointed)或是心情低落(dejected)

這樣的結果可以讓自己了解你身處何種情況中。也許幫助你體會快樂(pleasure)到喜悅(relish);或是相反地,將心中的不高興逐漸地去除。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思考不舒服的來源,並走向調適心情的正確道路上。

如果一個人有麗莎所說的「情緒細微控制」(emotion grenularity),他可以在學校成績上,工作職場上又更好的表現,這樣的人也不會酗酒,受到挫折時回復的速度也比一般人快。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會處在一個良好的情況,少看醫生,少吃藥,都是控制情緒的好處。

他提到有很多方式可以學習新的情緒觀念(new emotion concepts),例如閱讀各種書籍,或是欣賞深度電影。多嘗試不同經驗,使自己離開舒適圈,同時並觀察我們自身的感覺。嘗試新觀點如同嘗試新衣服,例如畫家學習欣賞不同種繽紛的色彩,品酒師嘗遍各種風味不同的酒,這是一般門外漢無法達到的,但是只要有心,我們也可以在情感上的分類逐步學習,就像學習一門專業一樣。

學習語言也是增加情緒控制的方法之一,我們可以借用不同語言中對情緒性的描述來闡述心情。例如源於德文的單字Schadenfreude用來形容幸災樂禍的心情,現在被廣泛地用於英語中。還有其他像是這樣精確形容的單字可以被我們發覺。此外,甚至還有許多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細微感覺更是影響心情的因素之一。

在經過上述學習之後,將會發現我們可以精確的判斷並分類各種情緒。例如麗莎整理得一些單字例如:gezellig,來自荷蘭的字彙,描述再一起的感覺。あげおとり,日文的意思是因為剪頭髮很難看了心情感覺很糟Litost,捷克文的意思是,悲傷並受到折磨的感覺,並且想要報復。麗莎同時也說道,每學習一個單字,都是建立新的心情分類的方式。


麗莎認為這樣的方式是每個人都可以簡單達成的,但是可能無法如對症下藥一般,對心情上面的問題沒有直接的解決。好比你能像彈手指一樣,轉換你的心情嗎。或是轉換心情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快嗎。同時,即便你已經建立起自己完善的情緒架構,有時候仍會被突如其來的事件所驚嚇(bowl over)。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著手架構自己的情緒經驗,讓我們的明天心情更好。
----------------------------------------

讀完這一篇文章,給我一些想法。我應該算是一個對別人看法看得比較重的人,但是我們不應該將心情建築在別人給我的看法上,雖然外界的事物勢必對心情上會有影響,但是最後該影響的後所產生心情仍然是自己所賦予的。 

我想,藉由本篇建議的,多閱讀,多看多欣賞,以及對自己細微心情的感受,觀察與體會,建立自己的情緒經驗,讓我可以在未來面對不同事物的時候可以有更好的調適與應對。




本文翻譯自BBC Future
原文點我
how-emotions-can-trick-your-mind-and-bo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心得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Die with zero)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書蟲的隊友推薦給書蟲,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內容吧  ----------------------------------------------- 記憶股息,體驗是無價的 這本書其中一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