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愛護小動物vs.吃肉(meat eating) 道德上的選擇

愛護小動物vs.吃肉(meat eating) 道德上的選擇

很多人一邊吃著加工肉品,一邊厭惡對動物殘忍(abhor)。在心理學家茱莉亞●尚恩(Julia Shaw)博士的這一本新書裡面解釋這種我們對食用肉類的矛盾(paradox)心情。以下就是他的新書內容。

書名:Evil: The Science Behind Humanity’s Dark Side 
 作者:Julia Shaw
這一餐是在斗六和一位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人一起吃的

金錢改變的我們的道德觀。可以說金錢的出現,加諸複雜的商業銷售管道,成為了我們和肉品來源中間的一道緩衝,這樣的緩衝可以讓我們的行為深深的「不道德」。

為什麼這樣說,這本書提到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認為虐待動物是邪惡的嗎?你會吃人類畜養的豬肉牛肉嗎?」。一般來說,很多人都會認為虐待動物是不對的,但是他們同時又吃著在不良環境下所畜養的動物。

我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我以我的飲食盡量以植物為主,但是我同樣也像大部分的西方國家的人一樣,我沒有完全的吃素。

在整件事經過一連串的重組、並且在肉類上貼上價錢標籤後,這讓我們覺得吃肉好像對動物沒有那麼有侵略性。因為我們看不到這些肉類製品的第一手流程,所以好像這件事與我們無關一樣,我們看到的就只有價錢。

為什麼呢?縱使我們知道我們吃的肉品大部分是在不良環境下所飼養的,但是我們還是照樣大啖美食。這樣的行為其實是違反我們自己的道德觀。

內在衝突


根據Brock BastianSteve Loughnan在澳洲做的研究,「肉類矛盾(meat paradox)」,這個研究探討:人們飲食上對肉類的喜好與他們對動物所受到痛苦感到矛盾的心理衝突。他們心裡掙扎一個觀點,如果我對其他人或動物不好,我是不是還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呢?因為知道如此,一旦吃肉,就會有罪惡感,這些人心裡會想,我可能同時吃肉,同時又是好人嗎?

這樣的道德衝突不僅僅威脅我們享受吃肉的樂趣,同時也威脅我們的自我認同。所以為了保護這種自我認同,我們創造出各種興趣以及社會結構來讓我們吃肉吃得更心安理得。
同時,食用肉類也被和許多社會節日連結,而許多節日也被認定要和朋友家人們大口吃肉,像是感恩節火雞大餐。甚至有時候吃肉也被認為是跟男子氣概有關,認為吃肉可以證明自己是比別人強的。人類也漸漸地因此成為超級掠食者(super predator)
儘管很多研究報告都顯示吃肉對身體不好,但是當一般人被問到何不成為素食者時,他們都會表示拒絕(tsk),並且說:這樣你的蛋白質攝取哪裡夠呢?如我真的成為素食者,你的朋友在約聚餐的時候,你也會漸漸的被邊緣化。
跟上面那一張一樣是同一餐吃的

我們吃肉的原因其實都是後此謬誤(post hoc),也就是在我們選擇要吃肉之後,我們就要找很多的理由來證明這項行為是合理的,我們需要藉口,來證明我們不是壞人。(後此謬誤是:如果A事件發生在B事件之前,就直接認為是A事件造就了B事件)

當我們做一套卻說一套,或是有著矛盾的觀念,心理學家將之稱作為認知不和諧(cognitive dissonance)。這個名詞最早是1957年心理學家里昂Leon Festinger所發明,在他1959年的實驗中,探究「如果一個人被強迫去做違背他觀念的事情,他的觀念會有什麼變化呢?」。他們有71個受試者。

第一批男性受試者被要求將12個圓形木制線卷軸(spool)放進托盤(tray)內,再將托盤清空,重複這個動作半小時。

第二批受試者,被被給予一塊板子上附有48個木頭圖釘,每次都將這些圖釘移動九十度,一樣重複這樣的動作半小時。這些都是非常無聊的工作。

雖然很多受試者都以為他們接受測試的是他們的效率,但是研究者關心的其實是另一個問題。在這兩項無聊的工作之後,他們被帶到了一個大房間,而研究人員跟全部的人說在你旁邊的就會是下一個受試者。接下來將這些人分成三組—
  • 第一組(A)完全沒跟他們說什麼,剩下的三分之二研究人員會詢問他們的意見,問他們願不願意向下一個受試者說謊,將這三分之二分成B組和C組,如果願意,
  • 第二組(B組)的可以的到一塊美金,
  • 第三組(C組)可以得到20元美金(20美金在1950年算是不少了)
如果B、C二組的人他們願意說謊,研究人員就會給他們一張紙,上面記載的要跟下一個受試者說的話,像是這個工作(上述重複的工作)很有趣,我很享受這樣的測試,這真興奮阿。等等。


研究人員想知道的就是這樣說謊的影響力以及金錢的補償能力。會不會因為別人對他們這樣說,就真的認為這樣的工作很有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如果有些人是因為拿了錢而違背自己的內心去做這樣的宣傳,他們內心的想法。

你覺得哪一組的回答是最有趣的呢?
什麼都沒有被告知的A組,他們的回答就是覺得這個實驗很無聊,他們絕對不會在報名下一次的試驗。拿20元美金的受試者同樣的也作出覺得無聊的回答,但是有趣的是,拿一塊美金的那一批人(B),他們卻說如果有機會,他們想要再作一樣的實驗。

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們看來,1塊美金的誘惑並不足以讓他們說謊。這其實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在作祟。他們心裡會想,為什麼我會說這工作很有趣呢?我是因為1塊錢的報酬嗎?。當這些受試者沒有辦法去改變他們先前已經做過的事情的時候(因為說謊是不道德的),他們僅有的選項就是去改變他們的認知(belief)—將自己的認知改變成,他應該還算有趣吧!
對於答20美元的C組別,他們就不會有這種認知失調,因為他們會將這樣的行為皆視為20美元的報酬,他們可以將此歸因於金錢的刺激。這個實驗可以告訴我們,我們的想法是可能被改變的,金錢也可以作成這樣的改變,但是不是越多金錢改變越大。

里昂Leon1962年的時候更完善了他這個理論,他認為我們通常都覺得我們自己在行為、思想、態度上是一貫的並且合乎道德,但是事實上我們常常是卑鄙(rogue)的,這樣的差異他稱為不協調,並且將他的理論歸納為以下幾點:

  • 不協調如果存在,他會使我們不舒服,並且會嘗試使不協調轉化為協調。
  • 當不協調存在,我們除了去降低他的存在,我們會主動避免增加不協調存在的情況及事件。
這餐是在澳門吃的,口味對我來說有點太重


包裝不協調(dissonance in pretty packaging)


更進一步里昂解釋,就像飢餓促使我們去找東西吃,同樣地,認知不協調會促使我們想要解決這樣的心情。在吃肉這件不舒服、不協調的事情上,有兩種解決方式,我們可以選擇不吃肉,或是找合理化吃肉的理由。

除了我們自己找的理由,廣告以及銷售策略讓我們更輕鬆地找的藉口。根據社會學家莉茲Liz Grauerholz分析現代社會對動物的印象,讓吃肉這件事情變的更合理是藉由將「我們喜愛的東物製作成肉品這件事情」區分開,好像「動物」以及「肉」是兩回事。

我們將牛肉(veal)和小牛(baby cow)分開,火腿和豬肉作區隔,將遊戲和獵殺動物做區隔,我們將動物死去的屍體用華麗的外表包裝。我們物理上、用字遣詞上、觀念上都將食物的製作過程與我們的生活區隔開。

莉茲又說到,當我們回到商業上對肉品的描述,我們可知發現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
  • 第一種就是將肉品描述成衛生,包裝完整以及分裝切塊好的方式,讓我們很難將這接肉塊和動物連結起來。
  • 第二種就是可愛化,將動物描述得比現實中可愛,日本尤其將這種可愛化發展到極致,生態學家康納德Konrad Lorenz將這種廣告方式稱作為幼童模式(baby schema),「小隻(petite)、大眼,圓滾滾」,就像我們會在童書裡面看到的一樣,這樣給我們一種錯覺,好像這些肉品都是經由快樂、想像中的動物做出來的。


這兩種方式都是將我們的思考從對動物的屠宰中抽離。

其實這個觀念不僅可以用在這邊,你可將這個觀念中的動物替換成人類或是任何東西,來避免我們去吃到這些東西所遭遇的苦痛,我們會更沒感覺的幫助這種殘忍的行為,我們通常會用金錢來包裝、轉換我們這種原本我們認為不合乎道德的行為。

我們知道很多人為貧困所苦,但是仍然會買一些昂貴的鞋子。我們知道很多童工、勞工所得到的新水微薄,但是我們仍然喜歡去折扣商店購物。

我們躲在暗處,去保護我們精緻的道德存在感,去維持我們好像身為一個具有道德感的人類的假象。(We stay in the dark, to protect our delicate identities, to maintain the illusion that we are constant and ethically sensible human being.)

再一個人一連串降低認知不協調的努力下,這樣的態度也會傳播給他人,也就是我們會為了降低我們的不適去影響他人的觀念,讓提醒我們、使我們不舒服的源頭(reminder)減少,就像Brock BastianSteve Loughnan所述,在這一連串降低不協調的過程中,某些明顯不道德的行為,可能在我們觀念的改變中消失。

偽善(hypocrisy)可能充斥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社會上的習慣也可能讓我們道德上的衝突被忽視,這就建立在讓我們習慣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以及忽視我們不願改變的情況下。

這是我們改變我們對於人類、動物、植物觀念的機會,以及認清我們對於部分事物的虛偽。我們不可以一直透過改變我們的想法(mental gymnastics)去合理化不道德的行為,是時候去改變了,改變幾項我們不道德的行為,我們都可以過得更好,地球也是!

跟台中屋馬比起來我覺得比較好吃,但是屋馬的好處是不用自己烤

--------------------------------------------
(以下是個人心情紀錄,不想看可以跳過)
其實吃肉這一件事也一直困擾我,我也覺得殘殺動物很不好,但是還是覺得偶爾吃點肉覺得好吃,不吃覺得可惜。但是這一篇雖然不是叫大家一定要吃素,連作者都沒有,但是它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思考是可以被外在或是別人,甚至是自己所欺騙。

一樣講一下最近的近況好了,覺得很多東西也都還沒上手,工作上的心情也需要調適,因為有時候覺得交出去給老闆看的東西自己已經做得不錯,但是事實上還是被修改的很多,雖然老闆沒說,但是還是會有些許的做折感。也會有「我到底對公司有沒有貢獻的疑惑」,我也有將這種感覺跟在下班後睡前討論,她也給我一些建議,以及分享她的經驗,並且跟我說不用太擔心,有這樣的人陪伴我也覺得珍惜。日子一周一周的過,希望能將能力慢慢累積,不要害怕挑戰,繼續加油。

本文翻譯自BBC Future
原文點我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206-what-the-meat-paradox-reveals-about-moral-decision-making

內在原力(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 (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封面  作者  愛瑞克 很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剛好被推薦這一本愛瑞克愛大所寫的書,就趁這個時間 ( 大年初二初三 ) 看完並將讀書心得完成。以下將書裡面對書蟲筆者我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