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為什麼被紙割到那麼痛?


為什麼被紙割到那麼痛?
 
我想應該沒有人想被紙張割傷吧!!!
被一張A4的紙張畫破皮膚並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真的很痛,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紙通常被認為是無害的,但是只要有填裝過印表機紙張,或是手指快速劃過一本書的人,就會知道這樣一個不起眼的紙張,心機很深。他其實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武器,而且可以讓我們痛徹心扉。

目前為止,對於紙類割傷我們的研究報告不多,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想要自願擔任被紙隨機割傷的受試者吧。但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皮膚科(dermatology)教授哈雷(Hayley)認為,我們可以運用人類生物學去分析這個問題。

其中一個說法可以透過神經來解釋,因為相比於其他部位,我們的手指上散步著許多神經,但是如果你想像一下,被紙劃傷的如果是你的臉頰,或甚至是你的生殖器,痛苦指數應該是加倍痛苦。如果受傷部位是手臂,大腿或是腳踝,確實也是一件挺煩人的事情,但是相比起指尖被劃傷,應該影響相對較小。

心理學以及神經學家常透過一項簡單的實驗來證明這項事情。拿一個迴紋針(paperclip)對折,將兩端指向同一個方向,如果將尖端對準手指或是臉部,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迴紋針有兩個尖端。這就是我們說的,「兩點差異」(two points discrimination),因為我們在這些部位中,有著大量的神經元,兩點的間距要在真的非常小時,我們的這些部位才感受不到兩點的差異。

如果受試者換成我們的背部或是腿,兩點的間距要大到某一種程度時,我們才可以感受到不同,因為我們這些部位的神經元分布比較沒有那麼密集。

這在演化論中也有充足的理由,哈雷認為,指尖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工具,同時也是做一些精密工作的器官。所以指尖上有密集的神經元,是一項人體的安全防衛機制。

就因為雙手是我們與世界接觸的重要媒介,所以滿手的神經元分布在演化論上顯得合理,用以保護我們的雙手免於危害。因為在遇到滾燙物或是尖銳物時,通常有賴我們的雙手處理。所以密集神經元帶來的疼痛是演化後,物競天擇下,給我們保護雙手的防護機制。

但是另一件事情值得體醒,如果我們Google一下,我們可以知道因為紙張身為天然材質,所以紙張上的無數的天然孔洞成為細菌的圈養處(menagerie),細菌大軍在紙張上等著殖民我們的傷口。不管這是不是真的,細菌應該不會是造成被紙張割後,疼痛的第一手來源。細菌固然在傷口未處理好時受到感染,感染後隨著病情惡化,疼痛感也會隨之而來,但畢竟那不是在被割傷的當下。

但是,紙張身為獨特的武器,還有其他不同的想法。

就肉眼來看,紙張是那麼的平滑與平整。但是如果紙張快速的在皮膚劃過(zoom in),你就會知道那種感覺比較像(akin)是鋸子而不是像平整的刀鋒。他留下的就是一片混亂的傷口而非像是平滑的雷射。他撕裂撕碎你的皮膚,而不是平整的切下。

哈雷認為,如果上述的說明你還不滿意,我還可以告訴你。紙張所造成的傷害通常是淺的,但又不是那麼淺。傷口的深度足以穿過你皮膚的最表層,最表層的皮膚是沒有神經的,所以不幸的是,我們還是會痛。

就因為這樣的傷口不夠深入我們的身體,所以復原速度會比較慢。這也是紙張的邪惡之處。因為如果傷口夠深入的話,會造成流血。流血的傷口會變硬(clot)且結痂(scab)。於結痂下面,我們的細胞可以與外界隔絕,並獲得治療。但是淺成傷害並沒有提供這一的保護,除非我們主動用繃帶綁住傷口或塗上一些藥膏(ointment)。如果露出的神經持續與外界接觸只會讓我們感覺更加疼痛而以。

這也不疼怪神經,因為沒有血液結痂的保護,我們的神經元就暴露在外,除非我們透過其他的方護方式,要不然這些神經元會持續的向我們的大腦傳遞警訊,畢竟,這是他們的工作!

但是,諸如前述,沒有人有系統地做過研究,不過哈雷認為,這是一像合理的假說。

不幸的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出現紙張,所以偶爾的被割傷好像是在所難免。如果往好處想,不管是一張紙,或是一千張紙,都只是讓我們痛而已,並不會對我們的生命構成威脅。

-----------------------------------
我不管現在或是以後的工作感覺應該都會以紙張為伍,雖然最近沒有紙割到,但是還是不要烏鴉嘴。不過如果常做文書作業的人就會知道,除了紙之外,更要小心訂書針,我最近就有被訂書針刺到,如果訂書針生鏽,還有破傷風的危險。

有一個方戶的方法就是帶食指套之類的,但畢竟不舒服。所以還是多加小心為上策囉。

這一篇的理論我覺得很有趣,我有被說服了,你有嗎?


本文翻譯自BBC   Future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902-why-paper-cuts-hurt-so-much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喝可樂真的是變胖的元兇嗎?


喝可樂真的是變胖的元兇嗎?
 
可樂好喝,但是很多人說可樂又有一點點不健康
我們都知道含糖氣泡飲料充滿了卡路里,在一個鐵鋁罐大小的可樂裡面,含糖量大約是七匙砂糖。

但是讓我們的腰圍日復一日增大的東西,真的是那一匙又一匙的糖嗎?還是其實關鍵在那不斷冒出的「泡泡」?

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比爾澤特大學(Birzeit University)的實驗中,受試者是一群雄性白老鼠,將他們分成三個群體,

  • 一群喝含糖氣泡飲料(可樂)
  • 另一群喝糖水,而
  • 剩下的則是飲用白開水

他們發現,喝下含糖氣泡水的那一群增加的重量,比剩下兩種群體還多。在收集白老鼠的血液,經過檢驗之後。可以得知,喝含糖氣泡飲料的白老鼠們,血液中的飢餓賀爾蒙—食慾素(Gherlin)明顯地高於另外兩者,這似乎可以用來解釋他們體重增加的原因。

起司三明治實驗

BBC的「相信我,我是一個醫生」製作團隊認為,此研究很有趣,他們也執行的一個相類似的實驗,但是他們的受試者並非白老鼠,而是志願參加的人類。

在位於伯明罕的奧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教授詹姆士布朗(James Brown)的協助下,我們招募的一群健康的志願受試者。

實驗中,我們不告訴受試者實驗的目的以及想要驗證的假說,因為我們不想要讓這個先決假說影響實驗的結果。

我們也不是把受試者完全蒙在鼓裡,僅告訴他們實驗想要測試的是—糖類對於人類的食慾是否有影響。我們只是沒有把泡泡與本實驗的關聯跟他們說而已。

在實驗開始前,我們的受試者必須先空腹10小時以上,接著他們便陸續來到實驗室。

受試者被給予相同卡路里的三明治食用,這是因為在實驗開始前,需要確保他們每個人血液中的食慾素大致相同。

在食用三明治大約一小時之後,受試者隨機被給予不同種類的飲料。

飲料總共有四種


  • 含糖氣泡飲料
  • 含糖一般飲料
  • 不含糖氣泡飲料
  • 白開水

在飲用後十分鐘,詹姆士教授抽取受試者的血液檢驗,觀察他們血液中的食慾素。

抽血完後,我們提供受試者餐飲食用,藉由餐飲的食用量,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在喝完飲料後總共吃進了多少卡路里。

每隔兩星期,他們將回到實驗室,進行上面所述的這項實驗。吃三明治,喝飲料,抽血,吃東西。直到他們將四種飲料都測試過為止。所以總共實驗時間將為期四周。

這種實驗方式稱作交叉性試驗(crossover trail),顧名思義也就是對同一個受試客體施予不同的實驗,而非單純地將它們分為不同群體試驗而已。

這種實驗方式的好處為,可以利用較少的受試者達到更完整的統計數據。

食慾素是關鍵

在詹姆士教授消化了受試者的數據後,也告訴受試者該實驗的真正目的。他發現了真正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不僅只是「糖」,可能「氣泡」是影響食欲的關鍵。

實驗數據顯示,在喝下含有氣泡的飲料後,一般人的食慾素大約會比沒有氣泡時多逾五成。也就表示,在喝下氣泡飲料後的一小時後,你的食慾會比喝下無氣泡飲料還要好。

詹姆士研究團隊也發現,不只在氣泡含糖飲料有這樣的結果,在氣泡水中也可以發現相同的現象,只不過效果並非如此顯著。

在非含糖飲料的數據下,受試者一天所攝取的食物多寡之統計數據,可以給我們更進一步的訊息。

詹姆士提到,如果將受試者區分為,氣泡組與非氣泡組。氣泡組的食物攝取量比非氣泡組多出120卡路里,這是一個顯著的差距。

如果將氣泡與含糖飲料的效果相疊加,我們可以發現,喝下含糖氣泡飲料的人相比喝下白開水的人,每天所攝取的卡路里數就有260的差距。其中140是糖類本身的熱量,而120是因為氣泡的因素,食欲素因而增加,所導致的食物攝取增加。

但是為什麼這些泡泡會讓我們身體產生飢餓的訊號呢?

科學家們目前也沒有定論,但是詹姆士推測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當我們喝下碳酸氣泡飲料,二氧化碳在我們的肚子裡面釋放。肚子裡面的化學接收器接受到了二氧化碳的進入,促使我們的胃壁細胞分泌食欲素,同時,也讓我們感到飢餓。

第二種說法比較機械式,也就是我們的胃因為受到氣體在體內膨脹了胃,胃袋撐大道至身體分泌食欲素。這就是目前最好的兩種假說。

所以,我們可以放心的喝「含糖飲料(不含氣泡)(flat drink)嗎?

不幸的是,詹姆士教授還是說到:我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還是依然令人難過以及無聊的,因為我還是認為最健康的飲料來是白開水。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我們從這一項實驗中還是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遠離含糖氣泡飲料!

---------------------------------------
這著故事告訴我們還使少喝飲料,不管有沒有氣泡,有糖就是不好。我小時候常常在想,為什麼很多好吃的東西都不健康,很多健康的東西都不好吃。像是為什麼洋芋片就是不健康但是他又好好吃。

原因我到現在都還是想不出來,所以在發明很多好吃又健康的零食之前,為了我們的身體,只好繼續克制一下嘴巴了。



本文翻譯自BBC NEWS
原文點我
http://www.bbc.com/news/health-42542818

內在原力(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 (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封面  作者  愛瑞克 很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剛好被推薦這一本愛瑞克愛大所寫的書,就趁這個時間 ( 大年初二初三 ) 看完並將讀書心得完成。以下將書裡面對書蟲筆者我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