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新加坡的年輕人都想離家出走?(the young Singaporeans striking out on thair own)

 新加坡的年輕人都想離家出走?(the young Singaporeans striking out on thair own)

2021年11月嘉義公園,筆者小時候,唸書時都有回憶的地方



(本文翻譯自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220622-the-young-singaporeans-striking-out-on-their-own

大部分新加坡的年輕人都和父母一起住,但是隨著觀念的改變有些卻想搬出去自己住。


艾倫是一個新加坡的公務員(civil servant),今年27歲,他想要跟他父母提出自己搬出去住的這一個想法。但是他擔心父母並不能理解他的這一個決定,甚至父母可能會很沮喪。


畢竟艾倫的家是一個舒適的地方,是一個有著三個房間的公寓(condominium),同時他的弟弟也一起住,公寓的地點離市中心不遠,而且附近也有他喜歡的小店們(haunts)。每天晚上他都不用自己準備晚餐,而且他的換洗衣物家裡面也都會幫他準備。這樣的生活並沒有促使他離開家裡的推力,反而都是拉力。但是艾倫說:「從出生到現在,我都父母一起住,所以我想要去體驗一下自己居住的感覺」。


在西方社會,離開家裡獨自居住是成年的一個里程碑。然而在很多亞洲社會裡面這是不被接受的,沒有原因單獨出去居住有時候會被視為對父母親的不尊敬。在新加坡結婚前都在家居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根據2013年的調查有97% 15到34歲的新加坡青年都跟父母居住。直到他們結婚之後才搬出去。

2021年11月關西休息站,其實休息站腹地很大,不只有賣場



這種現象跟傳統的孝道(filial piety)觀念有關,也跟新加坡政府對於年輕人的居住政策有關聯。在2022年有80%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社會住宅HDB(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裡面。又有90%居住在社會住宅裡面的人擁有該房屋,但是只有結婚過的異性戀夫妻,或大於35歲的新加坡人可以購買這些社會住宅,因為新加坡不允許同性婚姻。


那一些沒有辦法購買或沒有辦法承租社會住宅的人可以透過私人仲介公司購買或承租,但是價格就相對貴許多。ValueChampion公司的統計顯示如果透過這些私人仲介公司購買或承租,平均的價格會是在社會住宅的三倍以上。這樣的開銷明顯的是巨大的,新加坡大學的社會學教授Chua Beng Huat提到,這樣的社會情況確實讓年輕未婚的新加坡人選擇繼續和父母一起居住。


艾倫現在和兩位大學生一起住在位於新加坡市中心東北方的衛星城市後港。他們是千禧世代和Z世代拒絕服從(bucking)傳統文化的人之一,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有這種想法。有一些年輕人不管原因如何,寧願付出在外租屋的代價也認為獨立(striking out)生活是值得的。

2021年十一月,台南,好友小時候的作品


成為成年人


在最近的幾年,新加坡的租屋市場從先前的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漸漸的轉變到當地人。儘管房屋的租金攀升,低於35歲的新加坡人從父母家搬出來的數量從2015年到2020年增加了一倍。


很多人都會考慮搬出去。當地的一間不動產機構(PopertyGuru)在2021年做了一份調查,有70%的受試者年齡在22歲到39歲表示考慮搬出去住。當你超過了一定的年紀,和父母一起住可能會感到有一些的不舒適,因為自由受到了些許的限制。或是缺乏隱私,這是一個從少年變到成年的艱困時間點。


就像艾倫一樣,22歲開始離家的布蘭達並沒有任何從家裡必須要獨立出來的推力(push pactor),但是他想要更多的獨立。他曾經在紐約和室友一起居住在大學的宿舍裡面,他認為他需要一個單獨的空間。和父母一起住就像是所有事情都是像自動駕駛一樣,並沒有辦法完全掌控你的空間,你所吃的食物,你只是吃為你準備在桌上的東西而已。


現年26歲的布蘭達仍然獨自居住,他說在生活各方面他可以有更多的掌控權,從選擇他喜歡的家具,到工作可以更加的有創造力。搬出去住讓我更加的享受生活。我感受到生命在綻放(i feel like i’ve bloosmed into myself),我像一個成年人一樣有著獨立的空間。


年輕人想搬出去住的意願增加,同時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挑戰也一直都存在。但是教授認為受教育較高,收入較高的年輕世代比較想要搬出去住。調查顯示57% 獨居的住戶是25到34歲的大學畢業生。這個比例在20年間幾乎增長了一倍。背後的原因有收入增加,消費習慣改變,這些都讓新加坡的年輕人更容易搬出去住而且自己支付租金。


這不代表孝順(filial piety)的精神正在流失,教授說這只是一種改變而已。社會學家也同意因為年輕人有他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不代表他們不在意他們的父母。事實上年輕人搬出去住可以讓他們感到不那麼窒息(stifling),甚至相對的能加強父母一起成年孩子們之間的連結。

2021年11月台南,十幾年沒有吃甘蔗,好硬!!!還是體驗一下就好


對有些人的推力(fore some,push factors )


當然有些離巢者是尋找獨立《像是艾倫和布蘭達,教授同時說到最近有一個特別的群體在外租屋的比率也逐漸上升,就是同性戀族群。


這樣的現象我不感到驚訝,住房政策一直都對同性戀族群比較嚴格,但是仍然是這個族群特別是35歲以下少數的選擇之一。雖然新加坡社會對同性戀族群的接受程度已經顯著的增加,但是傳統觀念仍然難以接受。一份2018年的調查,60%的人認為同性婚姻是錯誤的。另外一份調查也顯示家庭成員接受家人是同性戀的比例遠比被同事或是朋友接受的比例還低很多。


教授相信疫情很可能加速了多元性向族群搬出去住的渴望,因為在他們家中很可能有很多的摩擦發生,起因於這兩年的遠距離工作。在教授的經驗中很多多元性向族群嘗試從家裡搬出,不只因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更因為他們可能受到了不友善的家庭環境對待。


不友善的家庭環境不只針對那些多元性向族群,針對家裡居住環境比較小或是需要和其他人共用臥室的人來說,家裡也可能被他們認為是一個壓力鍋。


嘉(jia)住在一間有兩個臥室的公寓裡面,和他的父母親以及姐姐。在她在疫情期間從大學畢業後,他馬上找到了一個實習的工作(trainee job)。但是遠距離工作是一個惡夢。他的姐姐常常和他同時在線上視訊會議,造成了一個容易分心的環境。他也坦白說父母親目前的情況也沒有比較好,而且在家裡面這麼長的時間也意味著很容易發生爭吵。也無法逃離這些噪音,因為空間實在太小了,有時候我需要講電話時我的爸媽就在庭院裡面大聲喊叫。


嘉考慮(mulled over)從家裡搬出去無數次,因為他想要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以及居住環境,但是最後他還是被現實所限制。對現在的他而言,他還是認為把薪水存下來比花錢去租房子還重要。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他搬出去離開父母他會感到強烈的罪惡感。


這不表示他將搬出去的想法完全排除在外(rule the possibility out),特別是從她從實習生的身分轉換到全職的身分,薪水增加的50 %以上之後。但是最後這個決定的因素還是在他的父母親。因為現在我們現在不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所有人都在比較好的心情下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如果情況惡化到像兩年前一樣的時候,我想那時候我就會搬出去。

2021年12月信義區,出差隨手記錄,白天人不多



最值得的花費(best money i‘ve ever spent)


新加坡曾經建立一個非常成功而且受到讚賞的住房政策,但是最近似乎有著微小的轉變,年輕人的需求以及渴望漸漸的有一些改變。


改變現有的公共住房政策讓比較便宜的房屋可以被年輕人所承租,這樣是可以減輕年輕人的壓力的特別是比較邊緣的族群。教授指出政府可以考慮將沒有出售的房屋出租,特別是那些設計就是為了出租的房屋。這樣可以讓想要有個人空間的年輕人得以承租。政府的政策應該可以讓年輕的新加坡人或是在主流體制外的人可以有他們的空間。


因為有獨立以及自主決定的需求,加上年輕人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如果照這樣的趨勢下去,新加坡的年輕人離開家裡租房子居住會變成更加的主流,而且也不會有那麼多負面的標籤。社會上對於有關孝順態度的轉變也幫助年輕人離開他們家獨自居住。


艾倫也同意這樣的觀點,雖然他的父母親對他外出租的決定不開心,但是艾倫對他們表示不想一起住時候,他的父母親嘗試的去說服(dissuade)他,但是艾倫堅決的態度讓他的父母親放棄了。


自從艾倫搬出去,他的生活開支大幅度的增加了。他仍然給他父母親每個月新台幣大約$8000的生活費。給父母親生活費這樣的習慣從他領到第一筆薪水之後就開始。艾倫也需要負擔其他的費用,像是生活的必需品,公共水電,還有他的保險費用,這一些費用之前都是他父母親幫她繳納。艾倫還需要負擔他自己的房租。但是他認為這些額外的支出非常值得,因為他獲得了獨立自主的感覺。艾倫說:我現在覺得我對我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掌控權,這樣的一個生活模式是金錢沒有辦法取代的。

2021年12月苗栗站前英才夜市紀錄



————————-

對筆者我來說,住在家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自由,也不會感覺到特別的衝突,也要感謝和諧的家人和隊友。現在的房價真的貴,雖然搞不好以後更貴。沒特別迫切需要買的理由,也就暫時不考慮。


確實住在家裡面可以節省掉住房的開支,對於存錢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如果去台灣台北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假設薪水六萬元,外出租房加上買個月的伙食費至少就要兩萬元以上,至少每個月薪水的三分之一以上都被吃掉了,況且如果薪水更多或是租房伙食費的開支更高,那情況會更加不樂觀。


但是如果家庭的情況會嚴重影響到自己或是生活、工作,外出居住或許比勉強住在家裡還好,確實有一些朋友認為住外面比較自由,或是真的的很不想要住在家裡面。筆者書蟲我目前沒有感到強大的離家推力或是外出居住的拉力,應該還會住在家裡面一段時間。

2021年12月台中市南區小巷紀錄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職場體重歧視(The unspoken weight-discrimination problem at work)

職場體重歧視(The unspoken weight-discrimination problem at work)

 

到苗栗獅潭法律諮詢後,時經過的仙草店,買回去和同事分享
(獅潭產仙草)  攝於2021年10月

有關體重跟身材的歧視可能影響員工的雇用或晉升,但是為什麼沒有法律來保障這一塊呢??


寇特尼(Courtney)在一間加拿大的時尚公司工作了一年,發現公司把它排除在和銷售部門的會議之外。她認為『這對我來說是把我排除在公司之外,這對我工作上的時間是一個浪費』。


2018年的八月,在寇特尼(這個名字因為隱私關係是化名)在這一間時尚公司呆了18個月之後,他的主管對他做了一個工作表現評估的討論,他的主管花了前10分鐘對他的工作表現進行讚賞,但是在接下來的20分鐘發生的事情令寇特尼感到震驚。


我的主管跟我說我的外表影響到我的工作。他也直接了當地(point blank)告訴我說他覺得我太胖了而不應該待在現在這個工作崗位。他告訴我說在我和業務部門開會的時候,他感到非常丟臉。

 

銅鑼茶廠 抹茶鳳梨酥茶點 攝於2021年9月

老闆告訴他,他需要開始去健身房,而且不應該穿任何緊身且會顯現出身材的衣物,主管也告訴他去購買新的大衣,還有每天上班也要化妝。「我感到非常震驚」寇特尼說「我當時就是坐在那邊,我幾乎快哭了」。在那一天會議之後寇特尼也說他開始對他的外表感到非常焦慮而且影響到他的工作。他開始對同事對他的想法感到偏執(paranoid),「我的工作百分之百受到影響,以至於分心」。

 

在職場上有關體重的歧視,目前來說在大部分的地區仍然是合法的,除了美國的密西根州,還有一些美國城市像是舊金山,麥德遜市,威斯康辛市。在很多國家法律保障不能用性別,種族,宗教,性向,作為職場的歧視,但是目前這樣子的法律保障並不包含體重。

 

卓也小屋 踏青好去處 攝於2021年9月

當然很多人知道以體重作為評估一個員工是否被錄用,或是一個員工是否可以升遷是不對的。但是這種歧視仍然存在,不論是明面上的或是背地裏的(whether openly or behind the scenes)。而且這有可能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識表現或是潛意識的偏見都有可能。這樣可能對當事人有著心理上或是經濟上的重大影響。目前為止可以透過法律上的修法來達到防止體重歧視,然而這樣對於體重歧視根深蒂固觀念並不是那麼容易去除(stamp out)。

 

忽視,判斷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家庭及人類研究學系的教授保羅說到,有關體重的歧視是可以以非常多不同的形式方式展現,有些是顯而易見的(overt),而有些確實不容易被發現的。保羅說到,很多人在求職的時候因為他們的體重而被歧視。因為他們的體重,他們比較不容易被錄用,這是相對於相同條件及資格但是身材比較纖瘦的人。

保羅也說到,儘管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體重和人格特質有任何的關聯。但是一般刻板印象(stereotypes)將這樣的體重納入(feed into)錄用的決定條件之一。保羅更說到,在一篇2008年的研究報告裡面發現,體重比較重的求職者通常被認定為較缺乏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比較不合群,情緒比較不穩定,而且相對比較孤僻。


如果一個體重比較重的人被錄用之後,他就可以感受到非常多方面有關體重的歧視。像是被排擠或是被同事評論,就像前面所說的寇特尼在時尚產業公司的遭遇一樣。保羅在2021年和其他人做了一份研究顯示在澳洲,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他們調查了14,000位的人參與了這一項有關體重的分析報告。58%的受試者說到他們曾經因為他們的體重被同事貼負面標簽(stigma)。

 

因為工作第一次來到土城看守所 攝於2021年11月

這樣的歧視可以是不明顯的(subtle)。保羅又說到,我們可以看到體重比較重的人可能在職場升遷上被忽視。或是因為體重而受到不正當的對待,以致於離開他們的工作。在一份人力資源專業,2012年的研究報告中顯示,比較肥胖的員工比較不容易被錄用或是比較不容易被升遷到管理的職位。在相關時尚產業的公司,寇特尼也說到,和他做一樣工作的其他員工都已經獲得職場上的升遷,但是他仍然在相同的位置上。「所有人和我一樣的工作幾乎都在一年或兩年內獲得升遷。」。

 

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律師布萊恩說到,有關體重的歧視會在不同種類的職場中發生。他說到尤其是在工作職場比較重視身體外觀(physical appearance)的時候。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員工需要和顧客互動的情況,像是在零售商場或是餐廳。

 

保羅說到,如果把有關體重的歧視用性別更細分,女性相比於男性更容易在職場上因為體重而受到歧視。女性受到的歧視不單純因為他們的體重比一般人還重,甚至在體重比一般人還輕的時候仍然會受到歧視。對於男性來說,BMI指數受到歧視的數字和女性BMI指數受到歧視的數字並不相同。保羅將此不同歸因於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不同而生。

 

布萊恩也同意(concur),並認為職場上對於男性和女性員工在身體外觀上的期待是不同的。收入也在體重歧視這一塊佔了重大的因素,他同時說到收入比較低的員工特別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為他們相對比較不會去反應或是提出他們受到不公平對待,這樣反而會讓他們的老闆在體重歧視這一方面更加的佔優勢。

 

泰安清安 攝於2021年9月 法律諮詢途中

有關職場體重歧視可以影響到非常多的方面,可以影響到一個員工的職場升遷,同時這就連接到他的收入,這同時也會影響心理健康。如果從經濟層面來說,一份2011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一個女性的BMI指數增加了1,同時他的每小時的時薪就會減少1.83%。另外有一份2018年的報告也顯示,在較低的收入階層(bracket),他們肥胖的風險相對增加,這樣的狀況相反亦同。也就是變胖增的同時會減少一個人的收入,而且這種情況在女性比男性還常見。

 

關於體重的評論或是粗暴的言論可以造成負面身心的影響,像是睡眠品質不良,酗酒,不想運動,或是糟糕的飲食習慣。如果以寇特尼來說,他因為身體肥胖被同事評論造成他非常大的焦慮,加上其他生活的壓力導致於他離開工作兩年。

 

開一扇門(opening the door?)

 

像是保羅和布萊恩,他們都在美國的密西根州幫助受到歧視的員工,他們也都同意如果法律上的修正,可以更加保護被歧視的人。在美國有關體重歧視的法案正在進行立法,像是紐約州還有麻州,草案會和已經立法的密西根州相似,這樣的法案會保護這些受歧視者,而且定在這些州的人權法規裡。有一些巴西的州以及在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的法律裡面也都有通過禁止體重歧視這樣的方案。

 

保羅也說到改變是緩慢的,他為了麻州立法已經努力了10年。他相信這些法律並不是立法者優先審理的,因為社會持續的對體重的污名化,且如果社會上繼續存在對於肥胖的攻擊,政策上的改變是非常困難。但是他相信麻州是非常有可能通過此一新的法律。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因為自從在1976年密西根法律通過之後,就沒有任何一個州通過禁止體重歧視的法律。如果麻州通過了,這無意識為其他州的立法開啟了一道門(open the door for other state to follow suit)。

 

立法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因為立法不會,也沒辦法完全去除(eradicate)社會上對於肥胖負面的看法。但是從性別,種族,性向方面已經有的立法來看,修法確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同。

 

英才夜市旁一隅 攝於2021年11月

修法就一定會去除社會上對於肥胖的污名化嗎?保羅說絕對不可能。因為我們仍然活在同一個文化同一個社會,在這邊肥胖仍然是一個人缺乏責任感,懶散,缺乏自律的代名詞。但是法律上的修正是對於社會的改變非常重要而且必須的。

 

寇特尼相信即使在有著禁止體重歧視法律的加拿大,也無法讓他在工作職場上不受到歧視,但是他說如果有這樣的法律存在,是非常令人放心的。相關法律存在可以認定「對於體重相關的歧視」是錯誤的。自我生病之兩年回到工作後,寇特尼持續地感受到主管對他仍以體重,肥胖霸凌,以及負面的評論。最後寇特尼被解僱了,但是他感到如釋重負,因為他不用再被這個有毒的環境所干擾。

 

寇特尼也說到,肥放歧視讓我懷疑,「我到底是不是有能力勝任這一份我想要的工作」。這讓我重新思考我是不是可以繼續在時尚產業工作,我不覺得我可以在同事都會評論我的身材的情況下,有一個長久的工作。

----------------------------------------------

三月的時候還跑了一場太魯閣馬拉松,超久沒有跑馬拉松42K了,天公作美順利完賽。

最近都是下雨的五月天,油桐花季差不多應該快結束了(因為下雨會讓油桐花都掉到地上),記得去年大概是缺水到這時候,去年中部大缺水,還有限水。雖然沒有換工作,但是過年後的這幾個月也持續工作的新鮮,是不是會一職新鮮下去啊?

最近這幾個連續假期都和家人出去,卓也小屋,天空之城,雖然去的地方不遠,但是一日遊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加上疫情也比較少出遠門。因為房間的冷氣有點舊,所以最近有更換了冷氣機,聽說新的冷氣很省電,來試試看。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興趣成為工作真的可行嗎?( Does doing what you love for a living come with a price?)

興趣成為工作真的可行嗎?( Does doing what you love for a living come with a price?)

 

2021年4月南港展館參加活動,人真的多

將興趣變成工作一直都是大家的夢想,但是事實上,這比想像中複雜。

住在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的賈許克莉絲汀(Josh Christie),他寫的第一本書是在他書店全職上班的時,每天的早上5-8點是他寫作的時間,接下來就是一整天的書店工作。一整天忙碌的書店工作是很有挑戰性的(Juggling a full work schedule was a challenge),但是下班之後的時間對賈許來說也一樣挑戰,因為晚上,賈許通常會去酒吧喝一杯啤酒、思考寫作的靈感?

 

賈許今年36歲,現在建立一個和自身興趣結合的事業。對他來說書籍和閱讀是他的興趣,當他在大學唸書時,他就曾在一間書店工作,他發現他喜歡和其他人討論書籍。而現在,他和他人合夥開了書店,同時他也寫書、報紙專欄、雜誌投稿等,內容有啤酒、滑雪等等。

他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變得完全交融再一起,賈許說:  現在我已經很難將有關啤酒和滑雪的寫作抽離我的生活,也很難在我閱讀我喜歡的書籍時,不去想我書店的事情。

畢竟,將興趣變成工作是那麼誘人,就像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英文翻譯為,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我是覺得這翻譯有點牽強)。而一般人對這樣的感覺在2020年疫情後感受特別深,很多人在疫情爆發後更加重視自己的工作、生活。研究也顯示,我們越來越注重、喜愛我們的專業。而將興趣或喜好變成事業也是很多人的選擇。

工作來新北地方法院,人很多,攝於2021年9月

但是,如果將興趣和工作混再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是否意味著你最喜歡的興趣會變成一堆EXCEL表格(spreadsheet filled obligation)? –當工作和休閒的界限不明顯時,該如何從工作抽離呢? 此外,還有經濟上的現實面要考量。如果這一個興趣沒辦法賺到你想要的生活支出,該怎麼辦? 所以,將興趣變成工作是否真的這麼好呢(all it’s cracked up to be)?



愉快工作? 快樂生活?

很多人都在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2021年麥肯錫一份調查報告提到,三分之二的美國勞工都認為身體健康的因素讓他們都在重新思考生活的目標,而百分之50的人都在重新考量職涯規劃。

對某些人來說,發展並且透過興趣賺錢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在另一個研究調查2000位美國人後,發現1200位受試者都說在疫情期間(20203月後),他們都精進了自己的興趣,並且有800人說在疫情過後,他們非常有可能可以透過這樣的興趣賺錢。

紐約的臨床心理學家楊亞瑟說到(Yesel Yoon),將興趣轉換為可以賺錢的管道可以獲得不一樣的快樂。因為從事喜歡的活動可以讓我們生活更豐富,如果一個人持續這樣做,長期下來可以獲得心理上的快樂。

促使人將興趣轉換為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有一個「反轉等式」。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不太滿意自己工作的人,可能會因為為了想要活得更快樂一點,就認為「如果工作可以轉換成有興趣的活動或許可行」。

倫敦的職涯導師、poscaster瑞可漢森(Rikke Hansen)提到,進行有興趣的事物可以帶給我們活著的目的(sense of purpose),漢森也幫助人們將興趣轉換為工作這一件事情化為可能。並且提到,如果轉換真的成功,可以獲得自主權,專精該項目、而且達到目標,這些也是最深的動力。

現在主流的想法認為將興趣變成工作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但是心理學家亞瑟說這還是因人而異,如果妳只是為了錢妥協(sell-out)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這樣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是真心投入該興趣,這樣真的才是為了自己而活。經營書店的賈許也說,如果像我依樣將興趣變成工作(開一間書店),確別人在看你的眼光會有一點尊敬,覺得--「嘿,這傢伙有一間書店耶」。

賈許提到,如果別人知道你將興趣轉為工作成功了,這樣自我實現的程次又會達到另一個階段,尤其是如果被同業肯定更是如此,這樣所獲得的肯定是從單純的興趣裡面無法獲得的。

 

工作來台灣高等法院,攝於疫情爆發的2021年5月

界線在哪裡

然而事實上將興趣變成事業並沒有那麼簡單,會遇到一些困難(complication)

第一,單純追求快樂的興趣,如果加上了工作的責任(remit)可能會使當初純粹的感覺變質。對於賈許來說,自己經營書店不可避免的會對單純的興趣造成影響,像是必須要進貨庫存、商業談判等。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一個合夥人一起分擔事業的負擔,工作除了在書店裡之外,相關的訊息回復、電子郵件、電話聯繫等往往都是在下班時間。雖然事情很多,收入或許沒那麼多。但是賈許說,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對書店有熱情,多過於賺錢。我喜歡獨立書店,但是這不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行業。由賈許的收入來看,有關啤酒和滑雪的寫作也是他的收入之一,另一種追求金錢得快樂。

賈許的自我實現深深地和他的工作連結,這樣的感覺同時存在於相同的事業經營者。漢森提到,轉興趣為事業的人,事業已經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同樣的,這也表示,如果事業順利,成功的感覺是巨大的,相反的如果失敗,那座折感也是成倍增加。如果事業失敗,很多人會人為她人生失敗了(fail as a person)

對賈許來說,閱讀書店糟糕的營運報告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難去忽略這一些事情,因為讓事業不順利的事情,同樣的就是讓我生活不順利。

 

南窩綠丘,和朋友來野餐,2021年9月

漢森又提到,當工作和自己的興趣綁在一起,會越來越難去將事情用價格衡量。因為有些人可能會低估了他做事情的價值,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或是單純的認為因為他喜歡做這件事情所以覺得這項工作不那麼值錢,因為他們覺得工作不應該這麼有趣。甚至願意無償做這一些事情,儘管他們必須靠這一件事情維生。對賈許來說,他可能壓低售價,單純因為他喜歡這一項工作,以及取得這一項工作的額外紅利(perk),例如可以得到一些免費的書籍,這帶給她快樂。

賈許認為,將興趣化為事業對他最大的挑戰是,他要時時提醒自己「他做的是工作」,不管是過去做的,或來做的,或是現在正要做的。

作為一個工作狂,賈許也難以將工作和興趣的界線分清楚,這樣的問題同樣的出現在將興趣做為事業的人身上。研究顯示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將興趣做為事業的人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並且更加願意學習、精進。

同時,賈許說他很難想像他做其他的事業,因為他很享受這樣的工作,而且經營書店和寫作對我來說是就像一個大型的創意產生器。賈許現在也正在尋找一個在工作和休閒之間更好的平衡,他也決定重新拾起其中一項興趣。兩年前,賈許開始將下廚作為一個放鬆的方式。而當編輯詢問賈許說,要不要將下廚作為寫作的主題,賈許拒絕了,因為他決定將下廚這一件事情單純地為了自己而做,決定將一些事情單純化。

-------------------------------

裝置藝術,2021年4月吃晚餐前攝於捷運南港站


2021年九月之後,運動又開始可以常態化,開始陸續解封,也開始可以打羽毛球,也在9月和好朋友去台中玩了一輪,第一次去新社古堡,之前都沒有去過,算是度過充實的第四季,其中十月時,因為工作因素,有榮幸受邀回到國小母校,進行相關業務的執行,也遇到之前國小的老師,聊了好些時候,一下子的時間幾十年就過去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已經應該超過10年沒有吃甘蔗,在2021年11月的時候我又吃了一根甘蔗,真的是好硬,下次吃應該會是10年後了吧。雖然最近疫情好像又開始在台灣爆發,不知道這一次會不會向國外一樣變成常態化,但是戶外運動又要戴口罩了,算是一個小小的不便。記於20220123下午。

內在原力(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 (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封面  作者  愛瑞克 很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剛好被推薦這一本愛瑞克愛大所寫的書,就趁這個時間 ( 大年初二初三 ) 看完並將讀書心得完成。以下將書裡面對書蟲筆者我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