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年過三十五走下坡?



幾歲之後才算老,幾歲之後你會開始感到無趣呢?最近有幾項調查統計認為,應該是在大約35歲左右。

常常不知不覺一年一年就這樣走過去



人生中的最佳年華在何時,有人會說在沒有負擔的青少年時期,有人認為是身為大學生時。但是,到了35歲,事實上就是一個人生中的轉捩點(pivot turning point),無論是個人私生活上或是工作專業上。

到了35歲,也到了我們發現終於不再年輕這一件事,根據肯特(University of Kent)大學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單身男性在這個年紀感到孤單頂點(peak loneliness),女性也同時感到處於無趣頂點(peak boring),如果這還不夠糟的話,35歲同時也是一個我們開始討厭自己的工作的時間,這項調查源自於人力資源公司羅伯特海夫(Robert Half)調查兩千多名英國上班族而來。

該研究建議我們,在35歲左右,因為家庭而來的壓力,加上越來越沉重的經濟負擔,兩者壓力混合(conflate)疊加下,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會產生不小的問題。

壓力來源

工作的因素似乎是一項重要的原因,2017年第一季對上班族所作的調查,認為35~49歲的上班族失業(redundant)的機率是25~34歲上班族的兩倍,此為英國國家統計研究辦公室(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調查。

此外,羅伯特海夫機構發現,35歲以上的員工,在工作上獲得的滿足遠遠的低於年輕的員工,同時,每六位35歲以上的上班族就有一位對工作感到沮喪,這個比例為35歲以下員工的兩倍。

羅伯特海夫的艾希莉惠普曼(Ashley Whipman)提到,通常這樣的結果來自於組成了家庭,經濟上壓力增加。同時,因為工作上的熟稔,擔任部門的領導階的責任也成為駱駝上的一根稻草。

加上公司對年輕的員工要求較少,期待也較少,所以年輕人常被低壓力所滿足,加上年輕時的精力活力等皆較充沛,但是一到了35歲左右,有些人就會開始被一個縈繞不去(nagging)的問題所困擾「我到底做了什麼?」

當然,35歲也不再是可以被歸類為20幾歲的那一群年齡層(age bracket),同時將要被歸類於下一個年齡階層,這樣的一個過程是漸進式的,不可以單純用精確的歲數做為區隔。

國際商業調查公司艾普索斯(Ipsos)的員工茱莉亞克拉克(Julia Clark)說道,將35歲作為區分一個人的人生階段並非沒有根據的,而是依據所觀察的不同事實。

克拉克提到,用年紀作為區分是最標準制式化的區分,並非以其他隨機的方式,因為這樣可以精確的區分他們生命中的階段。當然20歲的年輕小夥子,和29歲的上班族確實在人生經歷中有極大的差異性,所以第一個常用的區分標準為18~24歲,以及25~34歲,另外一種名為馬可(Marco)區分方式,直接約分為18~34歲,35~54歲。以上兩種區分方式都可以顯示出,35歲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將發展中的年輕人與事業相對穩定的青壯年作區分。

對於想要有小孩的女性來說,超過35歲一般被認為生育率降低,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生產的成功率並不會如我們所想,在35歲以後明顯地下降。美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延遲生育的時間點,為了接受更高的教育或是在工作職場上更上一層樓。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統計顯示,從有紀錄以來,現在是第一次,30多歲的女性比20幾歲的女性有小孩的比例比較高。

另一項延遲生育的原因是經濟因素,在2011年人口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發現平均來說,女性每晚一年生小孩,他的工作所得就更多加9%

延遲決定

加州聖地牙哥大學健康年齡研究中心(Center for Healthy Aging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戴勒普傑斯塔(Dilip Jeste)認為,對於20歲30歲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而在那之後就開始走下坡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事實上,在這段時間,我們的生活往往被「作人生中重要決定」的壓力以及焦慮所困擾(riddle)

隨著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加上因為全球化的因素,我們對於工作的選擇越來越多,再找工作,居住,家庭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這些選擇都比上一個世代更加不容易。

傑斯塔又提到,上一代的人們在做人生重要的決定時往往都在20多歲時,但進入千禧世代(millennials)後,這一代人持續延遲作決定。這一代人晚結婚,晚生小孩,而且其他主要的生活壓力也從以往的20幾歲延遲到30幾歲了。

聽到上面說的,這是一個好消息嗎?在做完決定之後我們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好。

有時候出去走走,換一個方式想看到的景色也許很寬闊
筆者攝於好望角



當然,年紀增加並不是一件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但是在我們的心理健康上來說,數十年的經歷會讓我們更成熟,更加了解自己,理性的作決定,並且比較不在那麼自私。這些是隨著年紀的增加所增長的智慧。

-----------------------------------

筆者認為我在這一方面的議題沒有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因為筆者現在畢竟也才介於20到30歲之間,社會生活經驗仍然不足,但是如果持續地在不同領域上努力,並且維持不同的興趣以及嗜好,應該可以將上述可能發生的中年低潮降低,而一方面相信也是因為35歲之後各種身體機能逐漸下降而衍生出的負面影響。所以維持一定的運動我認為也可以降低這樣的情況。希望我35歲看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可以會心一笑。


本文翻譯自BBC Capital
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70913-is-this-the-age-we-lose-our-youth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必須要知道的比特幣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比特幣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最近可以說在市場上如日中天,價值水漲船高,但是專家建議仍要對未來的走勢謹慎以待。

筆者幾乎沒有看過收比特幣的店家


你可能最近在報章雜誌上可以看到比特幣的新聞,最近他的價格甚至漲到平流層(stratosphere)去了。

加密貨幣的流動價格在今年夏季有著明顯的漲幅,尤其是比特幣,從今年五月開始的1500美金一枚比特幣,到九月初的15000美元的價格,今天打文章時則在4654元左右。

也因為如此,許多人開始對虛擬貨幣感興趣,例如以DJ為職業的安的魯貝克斯,他從事於餐廳,酒館,夜店以及辦理各種活動。但它同時也喜歡投資。現在安德魯也將他投資的手腳伸進了加密貨幣中,他將花100美元購買比特幣。

他承認他並不知道比特幣可以漲到什麼程度,但是他認為如果可以再漲一倍,這是一項有價值的投資。

比特幣因為他的暴漲暴跌(volatility)特性而惡名昭彰(notorious),但是最近的高點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在2013年左右,比特幣也才價值100美元左右,在在一年內,它的價值將近1000美元。而至今年,則有整整再漲四倍有餘。

一位在杜拜電梯公司的員工,同時也是一位業餘投資人凱蘭(Kiran Varughese)說道:最近很多人以及媒體提到比特幣,不少人也投資於其中。

一位名為法魯斯(Varughese)的朋友認為,比特幣吸引(pique)他在今年8月份投資1000美元的原因,是因為它背後具有誘惑(tantalizing)人的龐大利潤,所以他決定和他朋友合資購買,縱使有可能因為該投資而血本無歸。

但是他們會不會因為這樣購買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例如乙太幣(Ethereum),萊特幣(Litecoin),或是泰絲幣(Dash)而承受過高的風險呢?在這些加密貨幣背後有沒有支持(underpin)他們高價格的原因,或是他們單純僅僅因為市場上的突發奇想(whim)而意外擁有高價格,而最後該貨幣又歸於自我毀滅。

目前加密貨幣市場的總價值約1500億美元,他們身為世界經濟體裡面的一部分之奇特領域。

劍橋大學裡的替代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葛里克海爾蒙(Garrick Hileman)指出,每年比特幣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世人的眼前,比特幣不得不說他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在他面對這麼多金融的演變(setback)以及其他挑戰。

近期比特幣所受到的挑戰為在20178月初,幣特幣一分為二,分為傳統比特幣以及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主要原因是在交易處理的程序容量上出現歧異。這也是因為比特幣沒有一個強而有力(over arching)的公權力單位管制該種貨幣,任何對於該貨幣的系統上變動都需要獲得足夠的使用者支持始得為之。該系統亦被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區塊鏈可以被想像為一個龐大的電子帳本(ledger),記錄所有比特幣交易的紀錄。

比特幣在網路的交易可以被記錄在區塊鏈中,該帳本儲存交易紀錄,每台電腦只要執行這項儲存的工作,就可以獲得少許比特幣作為獎勵,這項工作也被稱為著名的「挖礦」。每一台獨立電腦都有一份區塊鏈的複製檔案,並且該檔案將持續更新。

但在最近的比特幣區塊鏈將傳輸大小限於10分鐘一megabyte單位,也就是說挖礦的速度將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所以在八月初,有所謂比特幣現金出現,在八月初第一次被挖出,該區塊鏈每10分鐘可以被挖出八單位。

有心人認為比特幣價值高漲歸因於其在傳輸中並沒有出現任何意外,或是並無其他相關網路災難,這樣使用者更加信任此貨幣,其身價因此更水漲船高。而在比特幣現金的部分,其價值沒有比特幣這麼高,目前一枚比特幣現金值約630美金,雖然不比比特幣,但是在一個月前,它的價值僅200美元,硬生生的也漲三倍有餘。

另一項比特幣的升級作業預計在今年11月左右施行,如過該升級作業成功,更有助於彼特幣維持在高價區(buoyant)穩定成長。

牛津大學的網路研究機構(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研究員維里多分塔(Vili Lehdonvirta)認為,比特幣現在仍然不像傳統貨幣一般普及於日常生活中。當他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家餐廳詢問是否可以用比特幣付款時,該店家說到幾年前他們曾經接受這一的消費,但是因為沒有一位顧客使用,後還他們有就不再接受這樣的交易方式。

店家通常會將支付方式作為廣告宣傳之一
常在商店頭口出現


BBC Capital調查曾經廣告其接受過比特幣的10間倫敦餐廳,其中四間餐廳表示現在他們已經不支援比特幣付款,其中兩間曾接受比特幣的店家則說,使用比特幣的消費人數少之又少。

對比特幣感興趣的人似乎都是對於其可能在短時間獲得高報酬的績效而著迷,但相對的就是隨之而來的高風險。同樣地,有許多人認為比特幣的短時間高報酬只是一個越疊越高的泡沫而已。

短期來說,人們買比特幣的原因有很多,特別是在比特幣價值處在歷史高點時。有些人可能看在比特幣不屬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掌控,這樣一方面可以隔絕不確定的政治發展因素及其所引發的政治性貨幣暴跌,例如英鎊在英國脫歐公投後面臨一連串的走跌趨勢。或是目前東北亞北韓對區域性造成恐慌的國際情勢,將促使資金朝向其他方式避險,海爾蒙說道。

同時他又提到,如果你生活於南韓,你會用美元交易嗎,這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點子,因為美國或許在這場國際風暴中自身難保,日圓,人民幣也無法倖免,所以一般人就將目光放向替代型貨幣。

加密應用顧問以及比特幣觀察家彼得陶德(Peter Todd),說道比特幣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不受政治的干擾。

處在目前不確定的政治情勢下,人們的財務自由時常受至於政府,以印度來說,最近印度政府限制一般人民對於黃金的投資,因為他們認為人民對於黃金的過度投資將侵害國家整體經濟。相對地,比特幣為世界性貨幣,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國家可以操縱此系統,雖然有些國家視交易比特幣為違法。

加密貨幣可能存在有除了貨幣價值浮動以外的風險,很多人儲存比特幣在網路上,但是該網路可能被駭客所駭入,或直接被破壞,而且這些事情發生不只一次。通常這些錢也都永遠的消失不見。

加密貨幣在近幾年的技術可以說是起起伏伏,不時的改變系統以及潛在可能一分為二的風險。也增加了這一些貨幣的複雜程度,一般人也不以理解這些複雜的架構。

虛擬貨幣的最初貨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s)為一塊新興的領域,但是專家們則對此感到擔憂。最初貨幣發行可以讓該虛擬貨幣擁有者以該貨幣投資新創公司,例如最近就有許多人透過乙太幣投資。然而,乙太幣與詐騙以及一連串的駭客行動有關聯,所以最近中國當局已經禁止最初貨幣發行之行為。

陶德認為虛擬貨幣的最初貨幣發行就是一種詐騙,但同時他也擔心直接禁止此行為將會讓交易地下化且更難追蹤,並且讓不法者更加狡猾。

當一切看起來都是合法(legit)之時,危險可能隱藏在背後。陶的說道:在幾年前,以特幣以及其他虛擬貨幣剛開始發行時,他給人們有一種「西部野性」的感覺,一般人也因為這樣粗糙的技術而不會輕易受騙上當。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投資在此貨幣市場中,有心人士就可以利用人們心中警覺性下降,來設計一般投資人。

現在商店的支付方式漸趨多元
現金,實體卡片,行動支付等


比特幣漸漸地在金融市場中穩住了他的地位,提供了一個替代的投資選項,但是不確定這樣的系統可以持續走多遠,然而就看一般投資人在何時用此放手一睹(taking a punt)了。



對我來說,比特幣說真的不常出現在生活周遭,沒有任何一家我去過的餐廳聽到有人用比特幣來付款的,看到最多比特幣新聞的時候都是在財經相關新聞或專欄內,目前我所知道的比特幣大家還是都以炒作以及投資為主,而不多一般人將此做為交易工具,而我所聽到的有比特幣用來做暗網交易,暗網真的很可怕,之前筆者有小看一下有關暗網的討論,真的不是一般人會去的地方。

有關虛擬貨幣或是區塊鍊是一個近幾年才開始聽到的東西,之後或許可以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做進一步的了解,討論是否此市場有存在的必要,或是只是為了炒作而炒作。


本文翻譯自 BBC  Capital
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70906-what-you-need-to-know-about-the-latest-bitcoin-boom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秋天感到心情低落嗎—有關九月憂鬱


九月回到職場上,或回到學校準備開學,更短的日照以及逐漸變冷的天氣會令你感到沮喪嗎。很多人會。專家說,秋天是會讓人焦慮以及低落的季節,那秋天是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又該如何因應呢?

筆者生活周遭秋天的景象

現年25歲的卡斯卓德(Cal Strode)提到,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告訴我自己:這一定是我最後一個在倫敦的冬天了,他住在倫敦並且患有季節失調症(Seasonal affective diosorder),簡稱SAD。這是一種在秋天或冬天,會使人心情低落或是沮喪的心理疾病。

隨著天氣變得更加冷以及陰暗,我覺得我的心情更不好而且缺乏能量。卡司卓德說到。

英國國家衛生協會(NHS)提到,每15位英國人之中就有一位患有季節失調症,該症狀的發病時間為每年九月至翌年四月。嚴重的患者,在秋天或冬天,他們感到不適,原因可能是缺乏陽光,氣溫下降,抑或是因為要回歸正常的作息。

英國焦慮協會(Anxiety UK),這是一個心理健康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提到,每到九月份,他們預期接收許多諮詢電話(helpline);在陽光照射的日子裡,不多人會打電話聯絡該組織。

我的心情低落

卡斯卓德目前任職於心理健康基金會,六年前在他到美國念書時,被診斷患有季節失調症。

「當時我正在聖地牙哥念書,冬天時我回家過聖誕節,但是回到家我頓時感到心情低落,沒有動力做任何事情」,卡斯卓德說道。那段時間我應該要和家人度過一段美好的慶祝時光,但是我卻在床上懶散的睡到下午。

季節失調症的患者是因為缺乏陽光照射,影響腦部有關睡眠以及精神的控制中樞。

每當九月來臨,卡斯卓德一天有45分鐘的時間接受日光浴的照射,緩和季節失調症的病情,但同時他也承認,一天要找到45分鐘接受光線照射並不容易。一但接受照射療程,在他從家裡到工作場所,他的心情都因此較為正面陽光穩定。

回到校園

即使並非季節失調症的患者,九月可以說是比較艱困的日子,不論是因為學校學期開始,或是工作在九月通常較為忙碌。加上天氣開始變糟,日照一天比一天短,並且下一個長假(bank holiday)在遙遠的聖誕節連假。

英國焦慮協會的執行長妮可利貝特提到,每年我們都會觀察,夏天確實影響我們的心情。我們的心情在陽光普照的季節更有彈性,一班來說,夏天是可以讓人比較陽光正面放鬆的季節。例如可以反映在塞車的時間變少了等等。

秋天象徵著,「夏天已逝」的感覺,特別是在如有有重大的計畫並沒有實現的時候。即使在我們離開學校已經一段時間了。九月仍然會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一切事情好像都要變認真了,而這樣的焦慮會一點一滴的注入(instill)我們心中。

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一個變化並非壞事,我們在固定的生活規律(routine)中成長茁壯,並且可以提供我們機會去認識新事物與新朋友。諮商心理師雪琳湯普森(Sherylin Thompson)說到,在一段夏天的放鬆中,雖然新學期的生活壓力變大,或是工作的業務量加重,但好處是,我們的生活作息也隨之正常化。

但是如果你對於這種規律的生活感到困擾且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你的生活可能會更加糟糕。相對的,這應該是一個改變的契機。

她建議我們可以在九月的時候準備一項計畫或挑戰,或不要中斷夏天所做的興趣或運動。「維持健康的嗜好,並且維持可以讓你充電(revive)的社交關係」。

心理健康基金會的(Mental Health Foundation)臨床心理學家卡美拉蘿森說到,夏天是一個很多人會給自己度假的季節,朋友間不常聚在一起,所以現在是一個可以開始和朋友聯繫感情的時機。

九月可以是規律生活的開始
圖為一個學生正在買早餐上學


她建議提早安排日程計畫,包含去體育館健身房或是三五好友的聚會。當白天的日照變短,規律的運動健身,與朋友聊聊近況等是維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寒冷的天氣加上變短的日照可能會降低我們出門的動力,但是也可以將這樣在家的時間轉化為另一個機會。

例如卡斯卓德在秋天冬天的時候都會盡量讓自己吃的比較營養,而非垃圾食物或令人舒服的食物(comfort food),「雖然有些時候我並沒有動力烹煮食物,還是吃高油紙高碳水化合物的速食快餐。」他說道。

要防止這樣的情況可以在週末的時候煮好一整周的伙食,例如煨一鍋燉大豆可以當作一整周的主食,這樣雖然不比日照有效,但是仍然給我一點寬慰的感覺。

----------------------------------------------------

現在筆者打這一篇的時候九月剛好快過完一半了,其實台灣的夏天還是在九月一直持續,不過九月的晚上開始感受到一點點的涼爽,不像白天依舊酷熱。九月的憂鬱在一些人身上不常發生,例如我的親戚,有一位就認為開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它是一獨生女,暑假在家裡沒有同學可以一起學習與玩耍,反而到學校有許多同學。

筆者認為,定期和三五好友運動也是可以降低憂鬱的方式



九月憂鬱在台灣的天氣或是生活型態也不一定跟國外一樣。但是屬於秋天的蕭瑟感還是多少會讓人覺得有日薄西山之感吧,希望我們都可以藉由不同的方式盡量避免有這種感覺。筆者定期運動與好友交流應該也是其中一種吧。

本文翻譯自BBC NEWS
原文點我
http://www.bbc.com/news/uk-41083477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如何讓工作忙中有序?



有些管理數百人的主管或是手上有數十項計畫的專案經理,他們對處理事情有著一套簡單(foolproof)的原則。

如果你有意願加入Pinterest公司工作,該公司的工程部門主管李芳(Li Fan)只有在每周五才可能安排新人面試。

筆者我常常透過電腦的行事曆來安排紀錄,
也推薦這一款叫做(Desktop Calendar)的軟體,簡單好用,
不過若是追求乾淨桌面的人就可以直接忽略啦!


李芳將自己的一星期分門別類排開,周一為大型小組會議,週二則為一對一的單獨面談,週三週四則為臨時性(ad hoc)的請求或各種每月會報。

原因為何呢?因為它像要節省調整工作方式的時間,因為不同種類的會議或面談需要不一樣的遣詞用字以及相異地方式。

這樣的時間安排方式對李芳來說很重要,因為在一個有數百萬張圖片並且有截止時間壓力的公司下,李芳努力的與所有Pinterest在舊金山總部的450名軟體工程師保持聯絡。在同時進行數十項計畫下,李芳每天有好幾個時段是留給自己思考的,但是在每月也會安排一段時間與公司員工交流。「我不想要讓別人覺得我在產出作品,工作,或是專業研究時顯得非常忙碌」,李芳說道。

李芳處理每天例行事務的方式並非唯一,世界上有許多忙碌的人們,以簡單卻有效的方式來增加工作效率。雖然有些人可能有助理或是管家幫忙處理事務,或是有彈性可以自己安排時間,但是參考他們複雜的計畫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處理自己的工作時,有借鑑的依據。

在沒有計畫中建立計畫(Build a schedule by un-scheduling)


Squarespace的執行長安東尼卡薩里拿,盡量將日程表上一天一半以上的時間做為沒有計畫的小區塊(un-scheduling blocks)

這些沒有安排特別事情的小區塊可以用來彌補開會的幾分鐘逾時,或是處理非預期性的工作。為了亂中有序(To stay organized),他會以彩色的Google日曆安排一天的日程,這樣他可以知道什麼時候他可以利用或安排這些區塊時間。他也會使用電子郵件寄給自己做提醒,將這些事件皆加入日程表中。

不論在工作上或是工作外,卡薩里拿認為他工作外的生活也是如此,包括打掃洗衣服或做其他家事等等。在工作時,他至少會將一小時以後的時間安排妥適。

 遠離互動


對有些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阻止瑣事們的進攻(onslaught)」,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或是電子郵件皆同。這些東西會給我們一個錯覺,認為他們很重要,並佔用了大多數的時間。

卡薩里拿實行零收件夾計畫,在每天下班前,他一定將信箱中的收件夾清空,這也意味著他不會被尚未閱讀之信件所困住。這樣的措施幫助他在安排日程表上有更多的主導權,以下是簡單的外觀(semblance)架構。

為了達成零收件夾的目標,他在會議之間或工作與工作之間撰寫信件,而非讓信件堆堆積於收件夾中,每數小時他都會檢視,刪除,回復各種信件,並透過電子郵件App作業。

在一天結束的時候,他一定確保沒有新的信件在未讀信件箱中。但是另外而言,他也給自己訂立了「專注時間」,這段時間是遠離手機與電子信件的,並說到:我也不是神經質(neurotically)的一直看我的收件夾。

增加用餐以及通勤時間


對有三個七歲以下小孩要照顧的艾曼紐爾阿諾德(Emmanuel Arnaud)來說,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並非是一項好的選擇,目前他身為GuestToGuest以及HomeExchange的執行長。

他在他巴黎的辦公室指揮並管理美國加州以及克羅埃西亞的辦公室,這樣的地理位置意味著對於時區上的控制及連絡要求更高。為了利用所有離開家裡的時間,阿諾德使用腳踏車前往辦公室而非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他認為騎腳踏車的時間可以幫助他與他的同事溝通,並認為在身體移動時更適合與他人對話。

這是筆者自己在頂樓運動的情況,
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要運動,
但是運動的時候保持專注與放鬆是我認為需要的。


阿諾德常以午餐或早餐時間主持會議,他認為在休息時間相對於在辦公室中,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或是電話連絡更能激發創意展現。

為了在工作上活力十足,阿諾德在家的時間步調就放慢下來,並且不接任何電話以及回復任何信件,僅僅在他將要完成的計劃中他才會破例在家工作,例如向董事會回報計畫成果等等,因為這些東西是值得不被打擾並專注地完成的。

打帶跑策略


eHarmony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約會網站,他的執行長格蘭特蘭史東認為他處理事情的方式為,在工作與工作間有著獨自思考的時間,這樣可以讓他整天更加專注,身為一個內向的人,他要領導加州的約會公司,他認為一個接著一個(back to back)的會議令人心力交瘁。

為了不要在會議上失去專注或感到壓力,他每天早上都會安排一段獨處的時間,整天下來這樣在會議間的時間一定有兩次以上,他稱此為:打帶跑(hit and run)策略。

在獨處的時間,蘭史東專注於工作上,但並不與人交談,「我必須確認在這20分鐘內回神過來,我要做的就是保持安靜並且閱讀」蘭史東說道,這樣的策略從他擔任執行長就開始執行。我在這段時間做的就是拿一枝筆以及一個寫字板,思考工作上的事情,我這樣做不是在消耗能量,相對地,而是蓄積工作的動力。





上述的分享對一般公司員工,應該有些無法達成,因為身為員工,時間上的安排必須遵守公司規定或主管的差遣,但是我想,在小地方應該還是有自己可以運動的時間。目前我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單純的文書作業,以及負責行政機關報到的事務,在當事人比較少的時候,可以利用的時間稍嫌瑣碎,但我想到一句老掉牙的話,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所以在零碎的時間我也做一些利用,學習語言等等,可以透過這些時間完成。但是我認為,上面所列的許多方法並不依定適合所有人,每個人應該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而非一味模仿,例如我就認為我並不適合邊運動邊進行工作,對我來說運動是一個放鬆並專注完成另一件事情的活動。希望各位在工作上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套方式。

本文翻譯自BBC CAPITAL

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70823-how-the-busiest-people-plan-their-days

內在原力(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 (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封面  作者  愛瑞克 很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剛好被推薦這一本愛瑞克愛大所寫的書,就趁這個時間 ( 大年初二初三 ) 看完並將讀書心得完成。以下將書裡面對書蟲筆者我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