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達爾文(Darwin)的天擇論無懈可擊? 古爾德《達爾文大震撼》簡介與心得

達爾文(Darwin)的天擇論無懈可擊?  古爾德《達爾文大震撼》簡介與心得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起初我在思考,達爾文不就是提出天擇學說,這些東西不是在國中高中可本就已經唸到滾瓜爛熟。這本書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寫的呢。在以前的觀念裡,天擇說就是和用進廢退說(The Theory of Use and Disuse)相對應的一種學說,而天擇則是獲勝的一方。

看完之後,發現,這本書不單只是介紹物競天擇,還說明許多科學的研究方式之嚴謹,我並不是念生物科學本科系,以下我將簡單介紹本書與自己的小心得,如果有專家看到本篇請多包涵。

性與生殖

性與生殖在我的第一印象中是一樣的,但事實上,性與生殖可以做簡單的區分:
  • 生殖是製種族的繁衍,只要該族群總體的量增加及可以稱作為生殖。
  • 性則是混合兩個個體間的基因,促進變異性之產生。


其中提到科學研究的方式,認為科學不單是機械性的蒐集事實,也不是單純以歸納法統計,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牽涉直覺偏見與其他領域中之創見。

以舊方法蒐集到的新事實,不太可能改變原先的想法。

唯有創造性的想法才是改變一般人觀點的主要動力,事實本身是不會說話的,理論才是他們的代言人。這就如同我本身在思考事情,如果一開始我對一件事情已經有既定的成見,不論有任何證據出現,我都會將該證據作為該既定成見的證據。但是要改變已經認定的見解並非易事。

犯罪基因真的存在嗎

在十九世紀的義大利醫生隆布羅梭(Cesare Lombroso)認為,犯罪的起因是由基因所決定的,外觀上這些天生帶有犯罪基因的人,長相傾向於有猿猴的特徵,認為它們帶有人類演化過程中早期的基因。

隆布羅梭認為他們的行為若置於原始會中,該行為為自然不過的生活特徵,今天因為我們生活的規範與法律制度設計,認為該行為為犯罪。

我們現在都知道隆布羅梭的這一個立論錯誤百出,但是我們日常中,言詞聊天中仍然使用他們這個家族擁有「犯罪基因」等等的字眼。這代表隆布羅梭理論得遺毒仍存在我們的觀念。

雖然隆布羅梭的本意應該不是如此,但是這樣的理論正好替19世紀時種族偏見理論以及殖民式的侵略擴張提出強而有力的說法與辯解之詞(歐陸國家認為非洲原始部落中的土著長相較為原始是因為他們進化未完全,帶有進化不全的基因,同時也是犯罪的潛在犯罪者,包含手臂較長,下顎突出等特徵)

生物決定論

生物決定論是我在這本書中特別有感覺的理論,他主要的宗旨是,我們做了任何事情都是註定的,因為我們天性(基因)是如此。

有些人將戰爭與暴力合理化,說因為我們是肉食性動物,依據生物決定論,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這一事實。

論者又有認為生物若將人類與其他動物間相似特徵做比較,可以區分為
  • 同源homologous:有相同的基因。
  • 同功analogous:僅功及間能類似。

但是判斷同源或同功極為困難。

十九世紀,智力的生物決定論風靡一時,這與當時的社會與政治有關,因為19世紀為殖民時代。他們必須證明白人比黑人在先天上聰明,才有殖民與統治的理由。

就拿政府解決貧窮來說好了,如果以生物決定論解釋,政府可以說明他已經盡了自己該做的事情,窮人依然貧窮顯然是因為基因的關係。而若不採此說,則政府拿以推辭其咎,好像顯得政府無能。

與生物決定論相對的理論為環境培養論(Nurturist)者,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經由後天所培養,而非先天的基因決定。

在現代社會中常有「利他主義」的存在,有些人將利他主義的存在作為環境培養論的證據,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有許多疑問。

例如如果說一個人犧牲自己可以救活三個以上的親兄弟免於災難,例如船上僅可容納下三個難民,而四兄弟在船上,大哥究竟是單純基於利他主義,或是因為拯救其他三位兄弟後,因為他與其他兄弟間皆有一半的基因相同,只要兩個兄弟活下來就算打平,而若三位弟弟都活下來則算賺到。

如此之下,大哥基因傳下去的機率同時也提高。

但並非所有人皆同意此觀點,有可能根本沒有基因影響的成分存在,在這邊可能需要借助部分環境培養論的學說來支持,因為有可能該社會教育該群體中之觀念有「光榮犧牲」的精神意涵。個體可能基於光榮犧牲而願意為其他個體付出生命。

環境決定論並非為了推翻生物決定論而存在,只是說明並非所有活動皆為基因決定,保留生物自由意志之空間。

同性戀為什麼在達爾文的演化論下仍存在?

學者威爾森提出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觀點,他認為純粹的同性戀在生物學上並不會有後代子女,那為何同性戀基因在達爾文演化論下存在呢。

威爾森提出的解釋為,同性戀者因為自己不生育,但是他將會照顧血緣最親近的親屬照顧子女,該群體因為有了同性戀者的照顧,而族群的生存機率增加,如此一來,該基因對於該群體便有助益,同時也有保存下來的價值

威爾森的此學說在對於性別多元存在框架下立意良善,但是此學說也存在一個風險,即若哪天此學說被證明為錯誤,同性戀者是不是就頓失生存上的意義。反而起到了反效果

本書作者古爾德也認為,在哲學上,應該肯定人類有自我意志選擇的自由,不必任何事務皆須要使用遺傳理論辯護。達爾文的觀點並非獨尊演化論,而罷黜百家。他也認為其他理論例如用進廢退說也可能在多年之後證明是正確的也不無可能,所以,還是一個結論,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接受各種新的事物才是進步的動力。


看完這本書對我最深刻的體悟是,證據雖然可以說明事實,但是證據建立在你相信哪一種說法,你如果相信A,所以的證據都可以做對A有利的解釋,反之你如果相信B,亦然。

書蟲我唸書時修過一些法律學分,在法律上往往給我們一個觀念,「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證明多少事實」。如果在案情單純的案件中,故無疑問。但若案情複雜不易釐清,相對人的確信與我不同,如果我確信的事實是另一回事,相同的證據一定可以做另一番解釋。


最後,藉由這一篇文章提醒我自己,時時保持謙卑,自己確信的有時並非事實,實事求是,保持學習

達爾文大震撼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在德里(Delhi)叢林中孤獨中死亡的印度王子

在德里(Delhi)叢林中孤獨中死亡的印度王子

賽路斯王子有著西方人的臉孔
照片來自BBC NEWS
什麼叫做孤傲(snobbery),這個人可以告訴你,他自稱是烏德(Oudh)家族的最後一位王子。

「不要告訴我有關任何蒙兀兒帝國的事情」這位印度王子賽洛斯王子(Prince Cyrus)對我的朋友咆哮(bellow),說他們就像是泥巴一樣。

蒙兀兒帝國,在被英國武力統治前,是印度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的統治者。他們無疑曾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帝國之一。

但是在賽洛斯王子稱他的血統更為尊貴,儘管他住在殘破不堪(abject)的廢墟中。他家沒有窗戶,沒有門,只有開放式的石拱。

賽洛斯王子的母親自稱他為培康華里亞特瑪哈(Begum Wilayat Mahal),他是一位不可匹敵(formidable)的奇特人物,他說他為烏德(Oudh)國王的唯一繼承人,他的領土包含現在印度的北方邦(Uttar Perdash),同時也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地區
印度北方邦,顧名思義就是在印度北方的省份

該皇室家族有的大批的資產以及宮殿,並且時常舉辦奢華的宴會,英國政府認為他們是沒有節制(dissolute)的象徵。同時,有一份報導說明該地區的國王承認他的生活淫亂(debauchery),揮霍(dissipation),以及沒有規劃。並且在1856年的時候退位。

該家族喪失他們的資產,但是並沒有使他們喪失他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在1970年代左右,培康,也就是王子的母親決定有所行動。他在印度德里火車站的第一候車室,帶著他們家7位身穿制服(livery)的尼泊爾僕役,15隻獵犬,以及美麗的波斯地毯一起抗議。同時,她的兒子以及女兒也陪同在場。

她向政府尋求平反,她認為在英國政府接管印度時,他們受到英國政府的不平等待遇而有所犧牲。在政府採取行動前,她以及她的僕役(retinue)不會離開。

培康有著趾高氣昂(imperious)的外觀,方正的下顎,嚴肅的表情以及完全不能容忍其他事情的態度。我曾經聽一位官員提到培康,在官員小時候,她魯莽(temerity)的靠近培康,說她曾經將她的狗朝他作勢攻擊。

經過了八年的抗爭,政府終於做出讓步(capitulate),提供她一個家,這個偽裝成莊嚴的宮殿名稱的房舍叫做馬卡瑪哈(Malcha Mahal),馬哈在印度語中為宮殿的意思,但是這棟房子其實是中世紀的打獵小屋,位處於雷吉(Ridge)森林中,這座大片的樹林將這座「宮殿」與大部分(teem)的德里劃分成兩個(bisect)世界。

這個地方沒有水電,沒有門,沒有窗戶,但是培康還是決定在此居住。他在房屋的外面掛上一個告示牌,「禁止進入,內有惡犬,違者將被擊殺」,皇室的遺族就這樣子孤獨又高尚(regal)的居住在被樹林包圍的古老房屋中。

這樣的生活導致了許多悲劇,公主陷入好幾年的憂鬱,將她自己的鑽石磨成粉並吞下肚,並且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情形,對於外國記者來說,訪問這樣傳說家族的渴望好比飛蛾撲火一般。

我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來了。

當我帶我那六歲大的小孩來到此地時我感到不安,因為門口上的告示牌雖然已經鏽蝕,但是仍醒目的矗立在那。我也聽說過賽路斯王子及沙奇娜公主(Princess Sakina)是出了名的不友善,所以我覺得我帶我那頭髮亂亂(tousle)的小孩去可能比我一個人去還顯得友善些。

崎嶇的道路帶我們來到了一座小山丘,接著我看到那座小屋的牆。令我欣慰的是我沒有聽到獵犬的叫聲,那些兇惡的獵犬似乎已銷聲匿跡。賽路斯王子起初對我們的不請自似乎有些惱怒,但是在他看到我的小孩威廉,以及我秀出BBC公司的招牌後,立刻獲得了友善的招待。

接著我例行性的拜訪著賽路斯王子,王子常抱怨下雨天時水常常滲透進屋內,以及抱怨蜘蛛,還有晚上擾人清夢的夜鶯叫聲。但他最常提到的還是他們家庭的悲慘故事,以及這幾年他們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我得知沙奇娜公主在我第一次拜訪的前幾個月已經去世,現在這座搖搖欲墜的小屋只有賽路斯王子一個人居住。

王子將他們家的餐桌介紹給我看,說他還是將他母親的碗盤置放於桌上,並且每天早上替他母親的杯子更換新的開水。

因為他自恃高貴的意識,讓王子沒有辦法與他認為較低等的人生活在一起,導致他陷入極度的孤單中。在他的意識裡面,地球上沒有人可以和他平起平坐。

據我所知,除了我之外還有另一位時常拜訪王子的人,他就是紐約時報的編輯。他在今年七月時離開了德里,而我也在今天整個夏天不在那邊,所以在這幾個月中,我們都沒有拜訪王子的紀錄。直到我上星期回到那間樹林裡的小屋。

當我呼叫王子的名字時,屋內靜悄悄的。他母親的碗盤仍在桌上,但是玻璃杯內的水漂浮著藻類污漬(smudge)

他的個人物品散亂一地,地板上有紙張碎片以及一些銀行卡片等,這些都是記者給他的。

後來我才知道他的遺體被當地警方在一個月前發現。

直到死亡,賽路斯王子都沒有背棄他們家昨所秉直的核心價值—高貴的血液。

沙奇娜公主曾經對記者說過:平凡不是一種犯罪(crime),他是一種原罪(sin)


的確,賽路斯王子以及他的家族是不平凡的,不過這也是他們的迷人之處,也是他們的悲劇。

------------------------------------------------------------

看完這一篇報導,相信很多人會覺得賽路斯王子怎麼會那麼傻。但是筆者我認為,這種思想已經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從他小時候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不能改,不過極其不易。

也期待自己的觀念如果和世界有些脫節時,要時時地保持學習的心。最近我也讀到一句話,希望可以時時提醒自己。

生命就是學習之旅,如果我們學會如何學習,不怕改變,就不會被取代。

本文翻譯自BBC NEWS
http://www.bbc.com/news/stories-41861843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集權統治的極致—《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一書分享與心得

民主或極權—《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為什麼我會看這一本書,是因為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書名即為一個西元的年份,這本書完成於二戰結束時期,喬治歐威爾以虛擬的未來作為故事的時空背景,作者是不是有其他隱含的意義則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以下是書蟲我的簡單分享與心得。

故事主要是描述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型態,並且說明了既得利益者為了維持權力的穩定,當權者如何用各種手段控制人類的身心。

作者以本書的主角溫斯頓先生的觀點,帶出本書世界架構,作者的一九八四年下,大約在溫斯頓所在的大洋國建國約35年後,該世界分成三大超級國家,每個國家又分成三著階級,階級由高至低依序為內黨人士,外黨人士,以及無產階級。

黨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或科技,人性身體以及心理的弱點來控制人民。身體的弱點可以單純讓身體痛苦,或是將人們的性慾轉化為仇恨的動力。而心理的弱點則為社會各種無形的壓迫。

家庭在我們現在,可以說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即使一人家庭也算家庭吧,有人可能沒有結婚,或是沒有對象?)。,甚至連家庭都成為黨控制人民的手段之一,黨為了使中年人忘卻以往革命前的事情,同時控制年輕一輩的思想,鼓勵年輕人檢舉自己家中的父母思想不純正等。黨在無時無刻,都藉由修改過往的事實控制人民自我思考的空間

本文中有兩句話說得很好,

誰掌我了現在就掌握了未來,誰掌握了過去就掌握了現在。

我們所知歷史上納粹政權的阿道夫希特勒,他僅能透高壓統治人民的身體來使人民屈服。而本書中的黨,控制們民思想的程度之徹底,令人難以想像。

黨不會置你於死,除非你的思想已屬正規
因為黨知道,若讓人死於非正規思想下,死者只會成為非正規思想者們的英雄而已。這是黨所不允許出現的情況。

女角茱莉亞

茱莉亞代表人對本性的渴望,以及對自我的解放。不過在極權社會下,這種解放與渴望遲早會被發現與終結。而故事的結果亦是如此。而本書中提出一個疑問,茱莉亞與溫斯頓之間是否存有愛?

我認為兩人只是各取所需,在當下兩人因性別互相吸引,且人性中的男女歡愛在當時更屬難得,難謂這樣短暫的男女性愛即是真正的愛,只是在當時,他們覺得相互之間的距離特別靠近罷了。

歐布萊恩

而歐布萊恩的角色定位,在故事的前中半部,歐布萊恩對溫斯頓來說是一個自由嚮往的精神寄託,甚至在茱莉亞出現後仍然不能取代他的位置。在溫斯頓心中,歐布萊恩是人性的象徵,而且有反抗的希望。是人生中可以獲得解脫的機會,也是奮鬥的目標。

但是當他發現形式急轉直下,歐布萊恩竟然是信仰純正內黨高層,他心中所堅信的事情已經有所動搖。在受到身體以及心理的壓迫後,原先溫斯頓所相信的自由人性已經有所動搖,在真理部以及歐布萊恩日復一日的摧殘下,溫斯頓最後終於認同了黨的意旨。

1984的時代下,黨是無所不能的,也是無敵的。但是筆者我也覺得溫斯頓所說的那一句話是可能發生的:

如果要改變,一定是從無產階級開始

這邊所說的無產階級佔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他們並沒有向外黨一樣的人受到完全的監控,但是他們根本不可能有組織規模的反抗。

而內黨人士身為既得利益者,當然不希望有任何改變。而政府在那個時代,不想去管理,也無力24小時監控人數眾多的無產階級人民。無產階級是最有可能的革命者。但是他們所欠缺者為。


  • 革命的知識以及觀念
  • 團結的力量與決心

而黨喪失統治則有四種可能


  • 被外力征服
  • 中間階層,即外黨人的崛起
  • 無產階級的起義
  • 內黨的統治階層喪失了統治的信心

而依據1984的社會背景,因為三大國之間有著不成文的默契,所以被外力征服的選項可以先被排除。而第三項在科技未能監控全部的人之前尚有可能發生。第四項黨的內部腐化則必須是黨自己的經營管理而定。


作者喬治歐威爾不知道是不是有隱喻著當時時代背景,在二次大戰後,美國,中國,以及蘇聯成為世界上三大超級強權,而最後演變成本書故事中的三大國,作者應該是想要藉由這樣的故事,來表現出對極權統治的警惕與恐懼。

看完本書,讓我體會到自由的可貴,雖然民主制度勢必將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內耗,但是由本書來看,集權的缺點就是泯滅了人性。在台灣大家對於政治亂象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如果透過教育有素質高的選民產生,相信勤政為民的政治家也會接踵而來,這也是民住制度所嚮往的伊甸園吧。

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
本書博客來連結點我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到底和西班牙有何不同?

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到底和西班牙有何不同?
一開始我只知道加泰隆尼亞在西班牙,但是不知道在西班牙的哪裡。
增進一下地理知識。


加泰隆尼亞在20171027號宣布獨立,西班牙馬德里政府也在幾小時內剝奪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首相馬里奧羅傑(Mariano Rajoy)也首次使用西班牙憲法第155條,同時在1028號,提早解散(sack)加泰隆尼亞的政府以及警察官員,並重新開啟選舉程序。

在加泰隆尼亞首都巴塞隆納街頭,經過一陣子的狂喜(jubilation)後,情勢隨著馬德里政府的介入漸漸緊張,西班牙政府開始想要掌控該地區的控制權。但是加泰隆尼雅的獨派份子不會輕易的放棄從西元九世紀以來就開始有的獨立思想。

但是為什麼加泰隆尼亞與西班有這麼多不同,以下將簡單的介紹區域間的獨特性,從語言,藝術成就,建築,美食(gastronomy)以及人工塔。

強烈的地區認同

加泰隆尼亞從幾世紀以前就嘗試與西班牙做區隔,拒絕馬德里政府摧毀他們的文化,服裝以及語言。這次的獨立活動可以說是從2006年加泰隆尼亞所發起的自治憲章(Statue of Autonomy)而來,但是西班牙憲法法院認為憲章違憲,而加泰隆尼亞地方政府自此無法成功的將該自治憲章從新討論,進而衍生出這次的獨立公投。

加泰隆尼亞地方語言

從加泰隆尼亞地方語言就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的不同,外地人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除了政府人員強制使用西班牙語外,很多人都使用該地區方言。學校官方教學語言也是以西班牙語為主。從1930年起,獨裁者佛朗哥政府為了摧毀加泰隆尼亞獨立的想法,方式之一即為禁止說泰隆尼亞語,直到1975年,佛朗哥政府垮台,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都沒有讓這一地區的人民忘記他們的語言。今日,加泰隆尼亞人仍與該語言緊密結合,並且以之為榮。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畫風之父達利(Salvador Dalí)1904生於加泰隆尼亞的費加洛斯(Figueres),其最著名的一幅畫為融化的時鐘,「記憶的持續」。簡米羅(Joan Miro)是引導達利進入超現實主義的人。達利的畫作描繪了他的夢境以及潛意識,這些畫作同時也震驚了世界藝術畫壇。達利獨特的外表,誇張長度以及捲曲的鬍子也成為一項著名的個人特色。

現代建築

近代加泰隆尼亞著名人物之一建築師安東尼古迪(Antoni Gaudí),生於1852年。他使加泰隆尼亞出現在世界舞台上,以首都巴塞隆納的建築設計,啟發好幾代的近代藝術家以及建築師,其中未完成的聖家堂(Sagrada Familia)每天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參訪,也是古迪的七項代表性藝術中唯一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之列者。

古迪傳的作者漢斯伯格(Gijs van Hensbergen)接受採訪時指出,古迪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看世界的觀點,他改寫了建築界的通用語言,過往沒有一位建築師曾經這樣做過。

分子美食

雖然「分子美食」這一個名詞聽起來很無趣,但是分子美食之父阿迪亞(Ferran Adrià),被譽為(laud)史上最重要的廚師之一,他的職業一半是廚師,一半則是科學家。他的烹飪方式極為前衛,例如圓球化(spherification),就是透過海藻膠將流質物變成小顆的圓球狀,將食物的觸感,味道有著革命性的改變。

就是因為有這位巴塞隆納人,我們在餐桌上才會有許多驚奇的食物,阿迪亞的餐廳開在加泰隆尼亞的小鎮羅席斯(Roses),是美食饕客朝聖之地,於2011年該店歇業之前,經常被選為世界上最好的餐廳殊榮。現在他回到他的實驗時研究新菜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將重起爐灶。

真人疊羅漢
加泰隆尼亞疊羅漢盛況   picture from QUARTZ


加泰隆尼亞人也喜歡爬上其他人的肩膀,形成巨大疊羅漢,疊羅漢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習俗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他們又稱此為巨塔或城堡,同樣的,加泰隆尼亞的疊羅漢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會被邀請餐與疊羅漢活動,不同城市之間也會組成代表隊一較高下。

------------------------------------------------------------

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想要爭取獨立的情形發生,先別說我們有爭議的台灣了,像是在西藏,或是新疆,英國的北愛爾蘭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等等都有許多想要獨立的團體出現。中央政府多少都會壓抑這些獨立的行為,但是獨立是否成功取決於獨立團體的決心,以及政府當局的態度。


筆者我對於獨立與否沒有太深的感覺,如果要問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二選一,我一定不會自找麻煩的選一個。(但是在台灣說自己是台灣人不會錯XD)。想要區分你與我的因素源自於種族宗教文化等等的差異,或許換個方式想,大家並沒有差那麼多。如果台灣藍綠政黨以濁水溪分兩國,我相信兩國間一定會產生出其他的次團體成為紛爭的新主角,所以獨立與我我認為不是重要,而是要找出一個相處的方式,方為解決之道。

本文翻譯自BBC NEWS
原文點我

https://qz.com/1114483/catalonia-independence-what-makes-catalonia-so-different-from-spain-a-lot/

內在原力(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 (Inner Force)  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讀後心得   內在原力封面  作者  愛瑞克 很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剛好被推薦這一本愛瑞克愛大所寫的書,就趁這個時間 ( 大年初二初三 ) 看完並將讀書心得完成。以下將書裡面對書蟲筆者我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