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誰說一定要有人生目標(goal),有時候目標反而是阻礙

誰說一定要有人生目標(goal),有時候目標反而是阻礙


亞蔓達羅傑立在研究中發現,有時我們專注於事情的結果可能會造成白老鼠滾圈圈的心理(hamster wheel mentality)現象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若要成功,就要有明確的目標

為了達到目標,首先要先想像,一步一步的計畫,設定計畫的到期日,並激勵自己。努力向前,縱使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也一樣,而且絕不偏離設定的道路。

但是學者及職涯導師指出,這樣的過程可能只會有反效果,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商業顧問史蒂芬夏波蘿(Stephen Shapiro)認為,我們對一項目標投入越多感情,同時表示我們很有可能正走在失敗與失望的路上(we are setting ourselves up for failure and disappointment.)。如果你有一個五年內想要達成的目標,不要讓這個目標成為你人生中的全部。

你可能會問,什麼?很多人有跟你一樣的疑惑。因為這想觀念顛覆了父母告訴我們的,也跟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觀念大相逕庭。

在過去數十年的觀念裡,認為目標可以讓我們工作更努力,更專注或是表現更好。但是相對的,這樣可能會扼殺了一個人的創造力,甚至為了達成目標不惜欺騙,或是生產力下降。

亞利桑那州大學艾爾管理學院(Eller College of Management)的副主任麗莎歐東茲提到,目標並非壞事,端看我們如何看待他。

首先我們遇到的問題是目標的選擇,很多人設定的目標並非是他們自己的抱負(own ambition),可能只是他們認為他應該去做的事而已(we think we should do)

二者之間的差異,我們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人們所想的(want)與他們努力方向(strive for)的不同。很多人說他們人生的目標就是快樂就好。研究顯示,獲得快樂主要來自於簡單的事情,例如表示感激等,而不是擁有豪宅名車,也不是為了事業而置家庭於不顧。但是我們的抱負常常專注於後者。更糟的是,我們常常犧牲的人際關係,或是做了令我們後悔的事情達成這些抱負。

追逐結果Chasing outcomes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往往將目標設定為結果,例如,成為律師,或是有一個完美的婚姻。

直到你達成了這些,你還是不清楚這些事務有沒有讓生活更好。而且縱使達成你所設定的目標,也不能保證未來你會滿足於這個目標。生涯規劃諮詢顧問史蒂佛羅賓斯(Stever Robbins)認為,很多人在20多歲時設定人生目標,但是你相信你在20幾歲時所做的決定嗎。

夏波羅又提到:而且,當完成了一項目標,接下來是什麼?完成另一個目標嗎。就像當你到達一處時,就會想,下一站我要去哪裡。這將會是一個無線上升的旋轉樓梯一般永無止境。

印度古書薄伽梵歌中在2200年前就告訴我們,為了慾望的果實所激發出來的動力是錯誤的,因為若是如此,努力的過程中將充滿焦慮。若僅專注於結果,就好比在滾輪中奔跑的小白鼠永不停歇。

有些成功人士認為,要獲得成就,不必時時想著你要的結果。歐普拉(Oprah Winfrey),身為美國第三有錢的女性,擁有31億美元身家。他認為,很多人都將賺錢視為主要的目標,她提到,她獲得成功的祕訣就是絕不專注在錢上面。

相反地,專注在結果上可能會使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雅莉莎卓(Alexandra Freund)提到,有些書上會建議想要減重的人,將自己以前苗條的照片貼在冰箱上,提醒自己的目標是回到之前的體重。但是教授的調查結果竟然是相反的,他認為不要專注在可以取得什麼結果反而效果會更好。

想像你要的結果,或將你要的結果列印出來,可能會適得其反。研究顯示,如果你時常想像你想達成的結果,就越不可能達成。因為大腦可能已經被欺騙,認為該目標已經達成。

就拿減重做比方好了,調查報告中,受試者想要減重,目標就是體重下降,他們往往會說,我搞砸了(I blew it),接著拿起蛋糕開始狂吃。相對地,如果受試者將注意力放在健康飲食上,反而事後會有更好的效果。總之,不要一直盯著目標,反而更有助於達成。

其他研究報告也支持這樣的說法。例如曾有調查結果顯示,那些沒有完成儲蓄計劃的人,在往後的金錢使用甚至比從來沒計畫的人還浪費。那些曾規劃工作的截止日期卻沒有如期完成的人,該計畫甚至就根本不會完成。

我們不應該專注在目標上,而應該學習專注在過程,並且完全忘記,將產生的結果

眼瞎了(Blinders on)

讓事情更加困擾的事情是,如果我們將目標訂得容易一些,這樣我們就可以輕易達成目標,免於受到失敗之苦。但是也有報導認為,將目標特定,比簡單又模糊的目標會有更好的結果,雙方各執一詞。同時,有研究認為,受試者只有在達到的結果優於預期目標時才會感到快樂。

歐東茲認為,有時候簡單的目標反而會限制我們,訂定目標有趣的是,當達成目標那一刻,不論是剛好達標或是超標很多,那都是達標。好比說一個經營團隊,訂下5%成長的目標,員工就會認為既然已經達到5%的目標,那何必再努力呢。

另一個訂定目標的風險為:專注

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醫師,當其他人問你有沒有興趣學習成為一個木匠時,你會說,不。此時,如果只專注在一項目標,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歐東茲的研究結果中,對於團隊合作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因為有時團隊工作可以增加工作表現,但是也有可能產生舞弊,自私,或是冗員躲藏在團隊中。所以,對於公司團隊合作所訂下目標,我們抱持著不鼓勵的態度。

當我將這一份報告提出給企業執行長時,我以為我會得到的回答是「去跳河吧你,這是什麼學術研究鬼玩意兒」,但是我得到的回答卻是:沒錯,這很正常,這種事每天都在辦公室中上演。

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曾經有電訪中心的員工被告訴說每一通電話必須要在2分鐘以內完成,就有人每通電話,僅接通一秒後就隨即掛掉,這樣也算達成目標。

因為目標導向,有些人會因此而選擇抄近路(short cut)。如果一位平常沒有在慢跑的人,建議她訂立一個六個月內跑完馬拉松是一個差勁的建議。歐東茲說到,在建議他人履行目標時需要格外小心。如果沒有完善的漸進式計畫,貿然地給予他人一個目標有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表現。因為在目標的時間壓力下,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嘗試,擬定其他計畫或方法,只因為他們只專注於目標上,並且往往做得不好。

當一般人被給予一項目標導向的任務時,他們的行為有可能會有自私,更加競爭等等負面心態,在面臨道德十字路口時,選擇抄近路是人的天性。福斯汽車在最近的汽油排放標準報告作假事件中,就是為達目標而產生的道德瑕疵。

歐東茲又提到:在目標越困難時,我們內心道德的防線會越薄弱。同時,我們對選擇所產生的結果認知也將不加考慮。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一位一開始就被賦予困難任務的受試者,她的行為較容易違背道德良知;相比於一位一開始被賦予較簡易任務的受試者。該情形即使在該困難的任務被調降難度評等之後,依然存續。

摧毀創造力的元凶(creativity crush)

如果目標被連結到報酬,有可能會降低一個人的創造力或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丹尼爾品客的一本名為動力的書中,提到1940年代時的一個實驗。當該實驗給猴子一塊拼圖,猴子很開心並解嘗試去完成該拼圖。但是當猴子知道解開拼圖之後有獎賞後,拼拼圖的動力就開始降低,並且完成拼圖的過程中,錯誤率也相對地增加。

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特瑞莎(Teresa)的實驗研究中也顯示,再邀請藝術家以及博物館權威替藝術作品評選,創作者中一部分被告知該作品將被評選,而另一部分則無。前者所創作的成果平均起來獲得較多的好評。

品客又指出,報酬可以被視為一個既奇怪又可能改片行為的煉金術(alchemy)。她可以將一件有趣的活動變成無聊的事情(drudge),也是將遊玩變成工作的催化劑。在最初動力漸漸消失的同時,表現,創造力等特質將如同骨牌(dominoes)般倒下。

一路向前

當然,擁有目標是人的天性。但是衡量目標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似乎又可以被稱作另一個目標。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

首先,在我們面臨無法達成目標時,應該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而若更往前回溯,我們應該要調整我們處理事情的系統。

歐東茲建議,我們應該將目標視為一個羅盤(compass),而不是一個GPS。如果你將目標視為羅盤,一旦計畫跟不上變化,我們可以輕易地重新找到方向,因為我們知道通往目標的道路。就像開車一樣,如果一旦天氣改變,我們知道其他地方還可以去,我們就不會因為一個地方的天氣而一切計畫停擺。

羅賓斯(Robbins)認為,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動力在哪裡。如果你想成為律師,是因為你覺得法律很有趣嗎。是不是因為僅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而已,而你剛好認為法律是有趣的。如果是這樣,你可以將羅盤設定為,「我要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可能可以與法律相關」。

打另外一個比方來說,就像健行。如果你將目標設定為山頂。如果你只為了山頂,你可能會喪失健行中的樂趣。或許這樣反而與當初進行健行的初衷有所違背。畢竟,健行就是為了享受放鬆的時刻,享受路線的挑戰以及如詩的風景。

總之,旅程中的路途風光(the process),遠比目的地(the outcome)重要

羅賓斯又認為,不要專注於五年後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目標的設定應該基於自己的經驗與能力上,並且知道自己在路途中可能學習什麼。如果你還在設定為讓自己痛苦而且達不到的目標,放棄它換一個吧!

在羅賓斯採訪成功人士的經驗中,他們的計畫是貼近他們的生活,同時也是與他們的經驗相契合。

這不僅僅將追求目標的過程變得更有趣,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機會,或成功。畢竟,如果在一開始追尋目標時,如果同時採取數個行動,到達目的地的機率也將倍數增加,而在路途中或許也多獲得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穫。相反地,一頭熱的向前衝反而會失去不少機會。

史帝芬古柏(Stephen Cope)在它的新書《生命中最重要的事》(The Great Work of Your Life)當中提到,如果目標真的是你唯一的渴望,建議還是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你可以嘗試投入全部的身心在工作,但是結果就交給老天吧。就讓成功的結果與失敗一視同仁吧。同樣也是認為,應該專注在達成目標的旅途上,而不應該只想到可以獲得什麼樣的結果。但這也是我們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或許這樣聽起來跟我們以往的認知不同。但是或許目標少一點,但是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帶個一點點的目的(purpose),方向,以及開放的心態學習面對,或許這樣不比專注於一項結果輕鬆,但是這一定會是一個實現自我以及更加多彩的生活。



讀完這一篇,我很喜歡他的論點,也期待能將這些東西應用在我未來人生的旅途中。

財富自由是現代年輕人常常說的話,很多活動借財富自由之名吸引許多人,更甚者許多詐欺犯罪因此而生。有錢,是好事,不過有錢只是個結果,如果依據本文章所討論,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幫助他人,或是享受這個過程。若非如此,在追求到財富之後,我們又剩什麼。

也提醒我在未來工作上,不應急功近利,應該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件事情都可以變得有意義,小至與同事相處,文書瑣事,環境整理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的課題。

本文翻譯自BBC Capital
原文點我
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71117-why-we-should-all-give-up-on-goals-alrea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心得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Die with zero)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書蟲的隊友推薦給書蟲,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內容吧  ----------------------------------------------- 記憶股息,體驗是無價的 這本書其中一個要...